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儒家文化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 ——以梁启超小说功用观为中心考察

发布时间:2022-01-14 17:18
  儒家文化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两者内容上似乎存在所谓“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断裂”,但实际上它们是“裂而未断”,在文化功用层面上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转化和精神的潜流。从儒家文化与传统小说之间功用关系的变迁来看,在中国传统知识系统“道”与“器”二分格局中,小说家作为“小道”,处于“大道”与“器”之间的过渡定位,决定了小说家具有“道”与“器”双重功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下移,在西方异质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重道轻器”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儒家与小说家的传统功用定位结构出现了位移与裂痕。与此同时,儒家经典与传统小说经典发展到19世纪末期的晚清,它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用也出现结构性的变化。传统文化自身功用结构的历史变迁为晚清新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铺垫。作为晚清文化转型的关键人物梁启超,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小说新民的实用功用,并在实践上推进了晚清新小说的兴起。梁启超在理论上对小说功用的创新体现在两点,一是发现了“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二是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观念。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包含“势力”与“效力”两部分,“势力”是梁启超从小说之体出发...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近百年来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与反思
    一、1949年以前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二、1949年后中国大陆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三、海外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一) 台湾学者对晚清新小说的研究
        (二) 日本汉学界对晚清新小说的研究
        (三) 欧美汉学界对晚清新小说的研究
    四、近百年来晚清新小说研究反思
    五、结论:转化与潜流
第二章 儒家文化与传统小说功用关系的变迁
    一、“大道”与“小道”:史籍定位中的儒家与小说家
        (一) 儒家与小说家在史籍定位结构中的功用差异
        (二) 儒家与小说家内在性精神的一致性
        (三) 小结:定位与功用的变迁
    二、“中心”与“边缘”:日常生活中的儒家经典与传统小说
        (一) 中心与边缘的由来
        (二) 边缘对中心的冲击
        (三) 借用与独立
    三、结论:位移与铺垫
第三章 “势力”与“效力”: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
    一、实用主义小说观
    二、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
        (一) “力”、“人道”、“势力”、“效力”
        (二) “四力”说
        (三) 效力及其意义
        (四) 对效力的评价
        (五) 在批评史上的意义
    三、结论:小说实用理论的形成
第四章 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在晚清理论界的回响
    一、实用取向:对“势力说”的继承与发展
    二、审美取向:对“效力说”的否定与矫正
    三、宣泄取向:对历代小说创作动机的探求
    四、结论:小说功用理论的完善
第五章 “应用佛学”与梁启超小说功用的理论阐释
    一、梁启超与“应用佛学”
    二、“应用佛学”与小说功用
        (一) “心境”:佛学“心境”与小说欣赏体验的沟通“逼出”小说两派分类
        (二) “心力”:佛法“熏”“浸”“刺”“提”与小说阅读感染力的暗合
        (三) “心识”:群治的腐败和改良与小说的社会作用
        (四) “心业”:业力轮回与小说家的责任
    三、结论:“应用佛学”与小说功用的知识背景
第六章 群学”与“新小说”的民族国家想像
    一、“小说”与“群治”的近代联姻
    二、“群学”范畴的西方思想
    三、“群学”传统“新民”的承传
    四、小说和报刊携手:“新民”理论的演绎与民族国家的想像
        (一) 共时性叙述:写作与传播
        (二) 共主题演绎:新民
        (三) 共目标诉求:民族国家
        (四) 共文化更新:公德与私德
    五、结论:“群学”与小说功用的“想像”实践
第七章 儒家“文教”与梁启超新小说的启蒙宣传
    一、梁启超小说宣传思想的变迁
    二、政治小说宣传功用的引进与儒家文教新变
        (一) 中日政治小说的不同功用
        (二) 政治小说在中国的接受语境
        (三) 西学东渐与儒家文教新变
    三、启蒙宣传理念与新小说艺术实践的内在矛盾
        (一) 政治理念先行与小说创作的内在矛盾
        (二) 政治宣传的凸现与小说接受的内在矛盾
        (三) 政治宣传的演绎与小说文体的内在矛盾
    四、结论:启蒙宣传与晚清新小说的得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表一:儒家与小说家在历代史志目录中的位置
附录表二:《长兴学设》
附录三: 梁启超关于小说功用与作用对象层次图
附录四: 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好借禅机悟“文诀”——佛学对刘熙载文艺美学观的影响浸润[J]. 詹志和.  文学评论. 2006(01)
[2]试论作为儒家道德本原根据的“心”“性”范畴[J]. 文碧方.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2)
[3]梁启超视野中的民族国家与公民意识[J]. 石培玲.  社科纵横. 2004(05)
[4]儒家道德教化现象之分析[J]. 胡静.  江汉论坛. 2004(05)
[5]梁启超为什么能推动近代小说的发展[J]. 袁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6]近百年来“小说界革命”研究述评[J]. 谢飘云,张松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7]梁启超《新民说》对儒学传统的突破[J]. 王明雨.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8]儒家是如何从心性论推出伦理学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探索[J]. 黄玉顺.  中州学刊. 2004(02)
[9]梁启超与儒家传统:以清末王学为中心之考察[J]. 黄克武.  历史教学. 2004(03)
[10]政治化与艺术化的纠葛碰撞——梁启超与黄人小说观比较[J]. 王国伟.  山东社会科学. 2004(03)



本文编号:3588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88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9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