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 ——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2-01-13 23:33
  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为视角研究儒家心性心理学,有两个发现:第一,儒家心性学说始终赋予了心性生命的特征。从最初的生命特征关注,到朱熹以后都按照中医学思想来解说身心关系,儒家心性学说始终贯穿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这决定了儒家心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方式。第二,儒家心性学说从先秦开始就存在两个不同侧重。一个侧重是“忠恕之道”,代表作是《孟子》;另一个侧重是“太极之道”,代表作是《易传》。这两个不同侧重,最后形成了儒家两个最具影响的学派:理学和心学。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现实意义是:创造当代中国人心理生活的和谐;解决当代中国人心理环境的适应问题;为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提供资源。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1.2 西方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困境
        1.1.3 西方心理学方法的局限
    1.2 选择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视角的理由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论述途径
    1.5 研究进路
        1.5.1 立足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分析
        1.5.2 还原儒家心性学说发展的文化背景
        1.5.3 以中医学的阴阳理论解析儒家的太极理论
    1.6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现实意义
        1.6.1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必要性
        1.6.2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迫切性
2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2.1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2.1.1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2.1.2 阴阳哲学
    2.2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中医学基础
        2.2.1 血气的灵性与儒家身心修养
        2.2.2 生命活动的主动性特征与儒家的求诸本心
    2.3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2.3.1 古代宇宙理论的支持
        2.3.2 古代物候理论的支持
    2.4 儒家心性学说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
        2.4.1 儒、佛心性学说的比较
        2.4.2 儒、道心性学说的比较
3 儒家心性学说初始的两个侧重
    3.1 孔子的心性学说
        3.1.1 孔子与《易传》
        3.1.2 孔子心性学说要点
    3.2 孟子的心性学说
        3.2.1 从忠恕之道到性善论
        3.2.2 孟子心性学说要点
        3.2.3 孟子心性学说中的生命哲学观
    3.3 荀子的心性学说
        3.3.1 从与天地准到天行有常
        3.3.2 荀子的心性学说要点
        3.3.3 荀子的心性学说评论
    3.4 先秦儒家心性学说述评
        3.4.1 儒家心性学说的初步形成
        3.4.2 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局限
4 汉儒宗教化的心性学说
    4.1 道家心性学说
        4.1.1 黄老之学的崛起
        4.1.2 道家心性学说要点
    4.2 汉儒的心性学说
        4.2.1 汉儒的公羊学简述
        4.2.2 汉儒心性学说要点
    4.3 汉儒心性学说的评论
        4.3.1 汉儒心性学说的贡献
        4.3.2 汉儒心性学说的局限
5 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理学与心学
    5.1 儒家心性学说面临的新挑战
        5.1.1 佛教心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5.1.2 佛教心性学说的优势和局限
        5.1.3 儒学与佛教的冲突
    5.2 朱熹理学时代
        5.2.1 理气学说
        5.2.2 天人关系
        5.2.3 天命观和人命观
        5.2.4 心、性、身
        5.2.5 形神一元论
        5.2.6 形神平衡理论
        5.2.7 形神运动的整体协同
    5.3 朱熹心性学说的评论
        5.3.1 生命哲学观点
        5.3.2 研究方法
        5.3.3 意义与局限
    5.4 理学的政治化推动及王夫之、戴震的心性学说
        5.4.1 朱熹心性学说的政治化推动
        5.4.2 王夫之的天命日新
        5.4.3 戴震等的训诂求源
    5.5 陆九渊的心学及其后的心学
        5.5.1 陆九渊的心学
        5.5.2 湛若水的心学
        5.5.3 王阳明的心学
    5.6 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动力
6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批判与重建
    6.1 儒学批判及相关的心性问题
        6.1.1 新文化运动的心理原因及引发的心性问题
        6.1.2 “思想大统一”运动的文化原因
        6.1.3 “新全盘西化”与传统文化复兴
    6.2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重建
        6.2.1 生命特征的儒家心性学说
        6.2.2 儒家心性干预方式
        6.2.3 重建儒家心性心理学的方法
        6.2.4 重建儒家心性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不同学术理解[J]. 葛鲁嘉.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3)
[2]心理生活论纲——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考察[J]. 葛鲁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3]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 葛鲁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4]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J]. 葛鲁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5]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论评[J]. 葛鲁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6]《易传》生命哲学研究[J]. 王宏海,左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7]梁漱溟的“人类心理学”及其理论意义[J]. 陆信礼.  心理学探新. 2002(04)
[8]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张春兴.  心理科学. 2002(05)
[9]诠释与转换——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新发展[J]. 杨鑫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关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J]. 燕国材.  心理科学. 2002(04)



本文编号:3587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87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a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