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1-17 17:34
  “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教育思想。它追求教育内外部诸要素与关系的有机构成与融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圆满发展。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对这一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提出了各自对于“和谐”、“自然”、“完善”等概念的理解。这些教育家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异彩纷呈。由于时代和认识的不同,他们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理论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一般都起到了启蒙思想、抨击旧教育制度的思想动员作用;对推动西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影响深远;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过程,分别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等七个具体历史阶段来加以分析。并详细叙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教育观点,并且剖析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及其历史局限性。应该说,各个历史时期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都具有它们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育家们批判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教育...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
"><英文摘要>
课题综述
一、“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
    (一)古代希腊:“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文艺复兴时期:“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回归
    (三)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发展
    (四)启蒙运动时期:“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升华
    (五)十九世纪:“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科学化
    (六)二十世纪上半叶:“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实用化
    (七)当代:“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人本化
二、“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人为核心,培养目标愈来愈完整
    (二)“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身、心、脑、手”的协调发展为重点,教
育内容愈来愈全面
    (三)“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人际关系为主轴,教育过程愈来愈心理学化
    (四)“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愈来愈艺
术化
    (五)“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儿童为主体,教育价值观愈来愈明晰
    (六)“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是种族、个体永远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和谐发展”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既有实质上
的区别,更有形式上的密切关系,值得我们借鉴
    (二)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应切实转变教育
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
    (三)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应以提升全民族
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其核心应是课程
内容的调整,必须以此作为改革的契机
    (五)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应以师生关系的
和谐、教育方法的改善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六)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既需要自身素质
良好、充满爱心的教师,更需要热心研究、素质精良的教育家
">    <引文>
致 谢
"><引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英国的课程政策与教学文化[J]. 徐继存.  外国教育研究. 1999(05)
[2]素质教育与民族创新精神培养[J]. 王厥轩.  教育发展研究. 1999(09)
[3]创新思维及其培养[J]. 马华芳.  教育发展研究. 1999(09)
[4]人文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上的一点思考[J]. 张悦红.  中国教育学刊. 1999(04)
[5]关于跨世纪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 李军.  中国教育学刊. 1999(04)
[6]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 李俊.  中国教育学刊. 1999(04)
[7]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J]. 刘寒凌.  中国教育学刊. 1999(04)
[8]现代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J]. 章剑和.  中国教育学刊. 1999(04)
[9]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教育[J]. 潘世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08)
[10]课程研究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 汪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08)



本文编号:3595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95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