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

发布时间:2022-02-15 08:04
  中国修辞学从先秦开始到本世纪初,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许多学者对其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的研究。有人整理出详细的修辞学史料,有人把中国修辞学发展的总体脉络分理清楚,有人对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研究特征进行了概括等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意在从宏观的修辞学思想观念的角度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进行探索,把以不同修辞观为区别特征的修辞学研究类型纳入研究视野,通过考察转型的发生过程,揭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深层动因——认识论的、价值观的以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生命意义上的内在因素。 综观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看,先秦两汉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自然发生时期,人们还没有明确的修辞观,有关修辞学的论说大都是在政治、哲学等论辩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魏晋南北朝开始,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中国修辞学进入自觉探索阶段,对修辞学的阐释专门而集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20世纪以前,整个中国修辞学体现为浓重的附庸性,所有修辞学论说都零散地杂存于文论诗话等非修辞学阐释中,到20世纪,以《修辞学发凡》为代表,中国修辞学才真正建立起现代学科意义上的...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导言
    1.1 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综述:类型与局限
        1.1.1 研究概况
        1.1.2 研究局限
    1.2 本文立论意图
第2章 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转型
    2.1 概说
        2.1.1 “自然”与“自觉”的辩正分析
        2.1.2 自然发生与自觉探索的区别特征
    2.2 先秦,中国修辞学以“自然发生”为基本特征
        2.2.1 从先秦修辞学阐述看“自然发生”
        2.2.2 从先秦时代背景看“自然发生”
    2.3 两汉,中国修辞学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过渡
        2.3.1 社会变革推动更广泛的修辞学研究
        2.3.2 两汉时期修辞学理论的积累和发展
        2.3.3 汉代的修辞观
    2.4 魏晋南北朝,中国修辞学进入“自觉探索”阶段
        2.4.1 先秦两汉修辞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4.2 魏晋风气与佛教对修辞学的影响
        2.4.3 《文心雕龙》——中国修辞学自觉探索的标志
    2.5 中国修辞学境界的升华
        2.5.1 “自觉探索”的学术境界
        2.5.2 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内在动因
        2.5.3 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学术意义
第3章 从“文论”附庸到独立学科的转型
    3.1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附庸性
        3.1.1 零散、杂存的形式特征
        3.1.2 理论探索的实用特征
        3.1.3 语言的工具性,修辞的服务性
    3.2 转型的理论准备——古代修辞学的系统性
        3.2.1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规模化
        3.2.2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类型化
        3.2.3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范畴化
    3.3 转型的思想催化——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
        3.3.1 西学东渐与思想激变
        3.3.2 《马氏文通》的观念和方法
        3.3.3 模仿与继承并行的过渡阶段
    3.4 《修辞学发凡》——中国现代修辞学学科的建立
        3.4.1 《修辞学发凡》的现代学科特征
        3.4.2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繁荣
第4章 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的转型趋势
    4.1 狭义修辞学的观念特征
        4.1.1 语言学学科定性(语言本位观)
        4.1.2 实用性价值定位(实用价值观)
        4.1.3 技巧论研究定向(技巧中心观)
    4.2 狭义修辞学引发的困惑与反思
        4.2.1 狭义修辞学的现状
        4.2.2 狭义修辞学的功用缺失
        4.2.3 狭义修辞学的理论瓶颈
    4.3 《修辞学通论》——狭义与广义之间
        4.3.1 科学理性和真理导向
        4.3.2 语言本位的修辞观
        4.3.3 超越语言本位的思想意识
    4.4 突破语言本位的修辞学发展趋势——广义修辞学
        4.4.1 隐喻研究的观念影响
        4.4.2 超越语言观、走出技巧论的“广义修辞学”
        4.4.3 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转型的学术价值
第5章 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发展的理论启示
    5.1 从“现象阐释”到“系统论述”的学术理路
        5.1.1 理论系统化:理论范畴的建立
        5.1.2 系统精密化:独立学科的建立
        5.1.3 系统的扩张:广义修辞观的树立
    5.2 价值观的矛盾运动:实用与科学
        5.2.1 “实用”与“科学”
        5.2.2 价值本真:实用理性
        5.2.3 价值超越:科学理性
    5.3 发展欲念与回归情结的对立统一:超越与回归
        5.3.1 “发展”与“回归”
        5.3.2 观念鼎新与方法取巧
        5.3.3 价值超越与回归宿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后记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J]. 胡范铸.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2]中国修辞学的现状和出路[J]. 高万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3]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语言学[J]. 罗渊.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4]儒家思想与《文心雕龙》修辞观[J]. 罗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5]修辞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21世纪发展前瞻[J]. 宗廷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1)
[6]修辞研究中的科学化和人文精神[J]. 王希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2)
[7]21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向何处发展?──关于现状与前景的思考[J]. 宗廷虎.  云梦学刊. 1996(02)
[8]论修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上)[J]. 王希杰.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9]论修辞学的性质和定义[J]. 王希杰.  云梦学刊. 1993(01)
[10]论修辞学的对象[J]. 王希杰.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8(04)



本文编号:3626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26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a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