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

发布时间:2022-02-15 16:3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背景必然要求21世纪的体育和体育课程以追求主体性为价值导向。主体性体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的体育素养,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的人。 本论文从历史的视角探寻了体育思想进程和现代体育课程各种流派中的主体性问题,认为古典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体育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方面有合理的因素,但它们提倡的是一种自发的、自然的主体性。训练主义体育思想从根本上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强调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强调通过体育课程实现个性的解放。 主体性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是身心统一论。二元论的身心观要么鄙视身体和一切身体活动,要么极端强调身体活动和机械训练。一元论的机械唯物论者把身体当作是一部机器,完全排除了有意义的身体活动。 主体性体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以运动自身为目的,不但使学生在运动体验中实现技能的发展、体能的提高,促进...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引论 主体性、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
    一、 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哲学史上的主体性思想
        (二) 西方哲学史上的主体性思想
        (三) 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规定性
    二、 主体性教育
    三、 主体性体育
        (一) 关于体育的理解
        (二) 主体性体育的本质及其学生观
    四、 主体性体育课程
        (一) 课程的处理方法
        (二) 课程的定义方式
        (三) 体育课程的含义
        (四) 主体性体育课程
第一章 体育思想进程中主体性的沉浮
    一、 古典人文主义体育思想
        (一) 古希腊:以理性塑造身体
        (二) 文艺复兴:追随别人的人将一无所有
    二、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一) 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主动意愿行事
        (二) 卢梭: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三) 巴塞多:“德绍五项”
        (四) 裴斯泰洛齐:身体要素的自我发展
        (五) 古兹姆茨:身体运动的教育
        (六) 福禄培尔:自动自主、创造性的游戏
        (七) 斯宾塞:自然推动的游戏
        (八) 高尔霍费尔:自然的运动
    三、 训练主义体育思想
        (一) 洛克:要忍耐磨练、养成习惯
        (二) 欧洲体操制度
        (三) 施皮斯的运动铸型教育
    四、 竞技运动的学校化
        (一) 阿诺德主义
        (二) 肌肉基督教:竞技游戏的合理化
    五、 主体性在体育思想中的体现
第二章 现代体育课程思想及其主体性追求
    一、 现代体育的诞生:新体育课程
    二、 以功能为本位的体育课程
        (一) 体能主义课程
        (二) 社会发展课程
    三、 以个性解放为本位的体育课程
        (一) 人本主义体育课程
        (二) 托拉普斯课程
    四、 以运动内在价值为本位的体育课程
        (一) 运动教育课程
        (二) 竞技教育课程
        (三) 探险教育课程
    五、 以学术为本位的体育课程
    六、 主体性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
第三章 身心关系论视域中的主体性体育
    一、 二元论的思想传统
    二、 身心二元论思想
        (一) 理性主义二元论
        (二) 经验主义二元论
        (三) 机械唯物论
    三、 身心统一论思想
        (一) 身心统一论的思想来源
        (二) 实用主义
        (三)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四、 身心关系论与主体性体育观
        (一) 两种不同的体育观
        (二) 身体运动手段论的评析
第四章 主体性体育的目的观与课程观
    一、 主体性体育目的观
        (一)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价值观
        (三) 发展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
        (四) 以运动自身为目的
    二、 体育课程的游戏观
        (一) 游戏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 游戏的功能
        (三) 游戏精神
        (四) 体育课程的游戏精神
        (五) 竞技运动的体验价值
        (六) 竞技参与不同阶段中的体验
    三、 体育课程的整体观
        (一) 整体主义教育观
        (二) 个性系统的整体性
第五章 主体性体育课程的目标观
    一、 课程目标的不同取向
        (一) 行为性目标
        (二) 生成性目标
        (三) 表现性目标
    二、 既有体育课程目标观反思
        (一) 斯达利行为目标
        (二) 德国:开发运动行为能力的目标
        (三) 日本:托拉普斯共同创造的目标
        (四) 英国:自主选择与表现的目标
        (五) 日本:创造生命活力的目标
    三、 体育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 功能分类法:多功能目标观
        (二) 领域分类法:拉普金课程目标
    四、 主体性体育课程目标的原则
第六章 知识观与体育课程知识
    一、 知识观
    二、 体育课程知识的类型
        (一) 体育课程中的显性知识
        (二) 体育课程中的缄默知识
        (三) 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中的程序性知识
    三、 体育课程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 体育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二) 体育课程内容中的基本技能
        (三) 体育课程内容的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626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26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0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