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大故事中的小叙事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发布时间:2022-07-07 13:25
  中国纪录片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中国纪录电影。至今,中国纪录片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再到《收租院》,早期的中国纪录片从时代的大背景角度,以群众和生活为依托进行内容的选择和拍摄。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纪录片的创作题材逐渐向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拓展,纪录片内容客观,大多以电视为媒介展开。1改革开放后,由于对文革时期艺术创作的突破,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不断多样化,逐渐向风光类、人文类和军事类等方面拓展。1979年,中日合拍了中国第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纪录片拍摄的眼界,之后的《望长城》、《神州风采》和《动物世界》等掀起了纪录片热潮,电视纪录片专栏节目应运而生。对于现实的真实纪录和叙述使得中国纪录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在现实主义的指导下缺乏思想性和欣赏性。中国纪录片在借鉴国外优秀纪录片制作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就中国纪录片自身来说,依然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宏大的方面展开,在内容上也没有跳脱纪录片缺乏戏剧性和情节性的特点。中国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一直都需要进行改进和注入新的动力。纪录片的创作是对真实事件的还...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纪录片”研究的文献综述
        1.3.2 关于“纪录片叙事方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1.3.3 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研究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散文化文本:开放性文本、多元化口述、交叉叙事
    2.1 高度开放的叙事文本
        2.1.1 基于静态表达的散文化文本
        2.1.2 基于文本意义的开放式叙事
    2.2 多元化“口述”的运用
        2.2.1 基于不同视角的个体化“口述”
        2.2.2 基于不同生活场景下的“口述”
    2.3 以情节设置和故事为基础的交叉叙事
        2.3.1 基于非线性结构的交叉叙事情节
        2.3.2 基于多条次级主线的分段式叙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民化叙事视角:人文化、口语化、普通化
    3.1 基于人文关怀的表达
        3.1.1 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倾向
        3.1.2 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细节化描绘
    3.2 基于个体的“叙事口语化”
        3.2.1 纪录片“说教”色彩的弱化
        3.2.2 简单直白的“口语化”叙事表达
    3.3 普通人物形象的真实纪录
        3.3.1 基于旁观角度还原人物形象
        3.3.2 小人物的典型形象展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定时空的组合:话语时间、逻辑空间、时空交错
    4.1 有限的话语时间叙事
        4.1.1 基于限定时间的预叙和插叙安排
        4.1.2 基于非线性叙事的一维时间展现
    4.2 特定空间的逻辑性
        4.2.1 基于短暂个体的叙事空间
        4.2.2 基于写实的“主题化空间”
    4.3 基于限定时空的逻辑交汇
        4.3.1 结合历史的局部时空交错
        4.3.2 基于现实生活的主观“虚构表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方式的总体特征
    5.2、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对同题材纪录片叙事方式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656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56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8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