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2-08-23 23:54
  从社会工程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加以设计、规划、管理和创新既是挥之不去的“现代性续写”情结在中国的延伸,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在详细考察中国现代性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内在逻辑、特点、现实困境与发展需要,指出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我国的现代性发展需要培育中国特色。应对这一现实要求,本文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实践哲学视域中,从理论上、逻辑上解答了现代性是否能够以社会工程的方式加以建构的疑问,提出了现代性建构社会工程化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方法为中国消除其现代社会的矛盾,解决其现代性发展中的两难困境,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方法论支撑。与此同时,围绕我国现代性生成过程中的四个核心问题,即社会发展的价值抉择问题、社会制度的正当性问题、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以及社会个体的主体性问题,本文提出了详细的建构方案,包括:以前瞻性的社会工程理念来重构社会理性;以科学的社会工程设计来重建社会秩序;以突破性的社会工程创新来重塑社会结构;以高效的社会工程管理来重整社会关系。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性
第2章 现代性及其危机分析
    2.1 现代性的起源与发展
    2.2 现代性的丰富内涵
        2.2.1 现代性的历史内涵
        2.2.2 现代性的制度内涵
        2.2.3 现代性的价值内涵
        2.2.4 现代性的文化内涵
    2.3 现代性危机及其根源分析
        2.3.1 现代性危机的表现
        2.3.2 现代性危机产生的理性根源
        2.3.3 现代性危机催生风险社会
第3章 中国现代性及其历史困境
    3.1 现代性的中国定位
        3.1.1 现代性的全球化发展
        3.1.2 中国现代性何以可能
    3.2 中国现代性起源与发展的回溯
        3.2.1 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与发展
        3.2.2 中国现代性是未竟的事业
    3.3 中国现代性的艰难抉择
        3.3.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3.3.2 重复与超越的矛盾
第4章 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工程化思维的全面阐释
    4.1 社会工程的界定
        4.1.1 从自然工程到社会工程
        4.1.2 社会工程的内涵
        4.1.3 社会工程的存在样态及其特征
    4.2 现代性建构社会工程化思维的提出及其前提批判
        4.2.1 现代性批判与现代性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4.2.2 现代性建构社会工程化思维的实质
        4.2.3 现代性建构社会工程化思维的前提批判
    4.3 关于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工程理论的分析——以波普尔为例
        4.3.1 试错法与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的提出
        4.3.2 “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4.3.3 “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对现代性建构的方法论意义
第5章 社会工程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方法论意义
    5.1 社会工程是整合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社会治理方式
        5.1.1 自然技术的垄断与社会技术的落后
        5.1.2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激化
        5.1.3 以社会工程整合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
    5.2 社会工程是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新组织形式
        5.2.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割裂
        5.2.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5.2.3 以社会工程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5.3 社会工程是整合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控制手段
        5.3.1 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分离
        5.3.2 以社会工程整合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
第6章 以社会工程促进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良性发展
    6.1 社会工程理念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价值旨趣
        6.1.1 社会工程理念及其作用
        6.1.2 中国现代性的价值旨趣及其建构理念
    6.2 社会工程设计与中国现代性的制度完善
        6.2.1 社会工程设计解读
        6.2.2 以社会工程设计完善中国社会制度
    6.3 社会工程创新与中国现代性的结构重塑
        6.3.1 社会工程创新的内涵
        6.3.2 以社会工程创新重塑中国社会结构
    6.4 社会工程管理与中国现代性的个体主体生成
        6.4.1 社会工程管理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6.4.2 以社会工程管理促进中国社会个体主体的生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编号:3678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78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e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