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死观的文本分析

发布时间:2023-10-02 05:48
  从技术理性泛滥开始,哲学对人的启示让位于技术对人的牵引。人们在技术的麻痹下,沉浸在物质丰富的表面繁荣中,主体性逐渐被消解,变为“单向度的人”。教育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就是技术社会所造成的人之异化。在技术统治下,人们对象化、标准化、功能化的的思维方式被一劳永逸的照搬到教育领域,学生相应的成了加工对象,教育的人性关怀逐渐暗淡。学校里学生缺少奋斗目标、混沌度日的现象以及暴力血腥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学生生的迷茫和死的困惑,也说明理应帮助学生发现人生意义、追求人生价值的教育没有完成它理应承担的责任。 如何使教育回归本源,完成其应有价值诉求,帮助学生重塑人生意义是关乎教育发展前途的核心所在。从生死学的角度讲,“教人如何应对死亡,就是教人生活”,生与死作为辩证存在的一体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死观是在生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死关系的考量,而生死观教育就是通过这种关系的权衡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由生观死可知生命的有限性,因此人就会积极筹划人生、追求超越、正视死亡;由死观生可知生命的整体性,因此人就不会停留在暂时的欢乐或者痛苦、成功或者失败。将由生观死和由死观生结合起来看待生命,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辩证的生...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问题提出
        1. “生”的迷茫
        2. “死”的困惑
        3. 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相关研究综述
        1. 相关概念辨析
            (1) 生命教育
            (2) 死亡教育
            (3) 生死教育
            (4) 三个概念在大陆的使用情况
        2. 生死观教育
            (1) 生死观教育在内地发展的阶段
            (2) 生死观教育的目的
            (3) 生死观教育的途径
            (4) 途径反思
    (四) 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设计
            (1) 理论基础
            (2) 分析设计
二、生死观及其教育意义
    (一) 中国传统生死观
        1. 儒家生死观
            (1) 理性主义的死亡观
            (2) 乐天知命的命运观
            (3) 道德至上的生命观
        2. 道家生死观
            (1) 生命本位的生命观
            (2) 死生齐一的死亡观
            (3) 逍遥超越的境界观
    (二) 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教育价值
        1. 道家生死观:呵护自然生命
        2. 儒家生死观:成就价值生命
    (三) 西方生死观
        1. 西方生死观发展概述
        2. 西方现代生死观详解
            (1) 此在
            (2) 此在如何在
            (3) 向死而在
    (四) 西方死亡观的教育价值
        1. 以先行到死的态度解除生的迷茫
        2. 以向死而在的方式消散死的困惑
三、生死观文本分析框架的设定
    (一) 分析维度及其操作标准
    (二) 分析类目
    (三) 统计方法
四、生死观的文本分析结果
    (一) 数据统计
        1. 单元主题
        2. 单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 综合性学习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 文章主旨
        5. 课文内容
    (二) 数据分析
        1. 生命的三个层次均得到体现
            (1) 呈现内容
            (2) 呈现方式
        2. 生死的社会性远高于个体性
        3. 生死的人文性远重于自然性
        4. “生”的视角独占鳌头
        5. “向死而生”凤毛麟角
        6. 课改后生与死的双向视角稍有平衡
五、教科书的生死观:思考与建议
    (一) 弥补生死认知中自然性的不足
    (二) 平衡生死观的双向视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本文编号:3850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850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5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