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日本“武士道”的发展阶段及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2017-06-19 08:02

  本文关键词:日本“武士道”的发展阶段及结构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果实。它随着武士阶级的形成而出现,经历日本中世、日本近世、日本近代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以制度化为内容支撑、道德化为外在表现、信仰化为精神核心的结构特征。随着日本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武士阶级的消亡,武士道作为一种制度不复存在,武士道信仰却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资源,仍然影响着现代日本和日本人。
【作者单位】: 洛阳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关键词】武士道 发展阶段 结构特征
【分类号】:K313.3
【正文快照】: 要了解日本和日本人就必须了解武士道。因为“剥开日本人的皮肤,里边就是武士道”[1]57。新渡户稻造甚至认为“日本之为日本,完全是拜武士道所赐。武士道不只是日本之花,亦为日本之根”[2]259。它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灵魂。因此,分析武士道形成的历史背景,梳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海涛;;对日本武士道的文化诠释[J];东疆学刊;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厚国;;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2 刘佳;董涛;;德川时代武士道经济观的构建[J];大家;2010年10期

3 潘畅和;张建华;;论日本的武士、武士政权及武士道[J];东疆学刊;2012年02期

4 张晓刚;万映辰;;浅析近代日本的国学——兼论桂岛宣弘的国学研究方法[J];大连近代史研究;2011年00期

5 戴瑾;;成长,痛并快乐——宫崎骏电影的成长主题[J];大众文艺;2012年07期

6 石晶;;制度建构视域下的近代司法独立研究——基于中日近代司法独立的历史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7 张峰;;由日本动漫进行的文化反思[J];电影文学;2013年18期

8 付清松;;日本民族精神矛盾外观的成因探微[J];东疆学刊;2014年03期

9 吴铁梅;;探析日语的暧昧性——从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风土和表现形式出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10 罗丽娅;;试析日本“忠臣藏”题材电影的文化蕴涵[J];电影文学;2014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2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3 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年

6 黎保荣;暴力与启蒙[D];暨南大学;2009年

7 朱玲莉;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张瑾;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结与文学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波;德川幕藩体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10 阿里木·托和提;日本儒学之古学对朱子学的批判与重建[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亚美;论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萧晨乐;日本国民性及其对日本职业体育发展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陈露;战争推动下的日本经济现代化(1868-1918)[D];郑州大学;2011年

4 刘娴;德川幕藩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江光煜;角色、结构与风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6 王玉强;德川初期日本朱子学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杨旭彪;德川身份等级制与士农工商[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兵;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洋;日本近世商人的商业活动及其历史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季露璐;日本人性格特征与对日汉语课堂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志;;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李群;武士道与文化侵略——探析近松门左卫门文学中的侵华意识[J];东疆学刊;2005年04期

3 娄贵书;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向卿;试论江户时代武士道的平民化[J];日本学刊;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翰;大和魂的真谛——《日本:刀刃上的文化——武士与武士道》评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杨绍先;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许介鳞;解析日本“武士道”[J];党政论坛;2004年08期

4 许介鳞;日本“武士道”揭谜[J];日本学刊;2004年05期

5 涂荣娟;;略论武士道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6 薛春;;论日本武士道精神[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4期

7 付林鹏;;从《武士道》看武士道精神价值的核心[J];黑龙江史志;2008年12期

8 韩东育;;关于“武士道”死亡价值观的文化检视[J];历史研究;2009年04期

9 戴宇;;《现代大家武士道丛论》与明治武士道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奚欣华;;武士道的历史区分及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分析[J];学术界;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荣英;;《武士道》中儒家经典的引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倪鑫;武士道精神的缜密与疯狂[N];学习时报;2013年

2 陈界 毛宁 一丁;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N];吉林日报;2005年

3 军事科学院;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N];人民日报;2005年

4 编辑 田小兵 组版 刘有强 校对 宁燕;军国主义 万恶之源[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5 陈昕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在历史的烟尘中警醒[N];文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桥京子;武家社会与日本养神之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忠;论武士道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敏良;武士道论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蔡潇;武士道精神: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梁雨;《浪客剑心》与日本武士道文化[D];中南大学;2012年

5 廖睿莎;论武士道精神中「忠」[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单保顺;新渡户稻造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7 刘红岩;日本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关系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曾琰;论日本武士道自杀文化心理[D];四川大学;2005年

9 吕妍;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10 管婧;新渡户稻造思想中的宽容性[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日本“武士道”的发展阶段及结构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1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461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b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