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新媒体时代微文化的规范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22:03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微文化的规范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化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血脉和灵魂,是保障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是促进国家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代中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们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力求尽快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持续更新为前提,文化的发展更加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形成了微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发展现状。从理论和实践等各方面探索微文化的发展,有助于从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笔者以微文化在当下社会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为背景,在此基础上,以微文化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为主线,将关于微文化发展的研究具体深入到高校、企业、党政机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文章首先对新媒体时代微文化的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从文化、微文化的概念、特点入手,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提高人们的理论认知水平。通过深入而细致的了解,发现微文化发展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在简单了解微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论述不同文化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的重要作用,发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动力、方向等等。再次,毋庸置疑,微文化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因素。诸如高校大学生微文化分析意识薄弱,出现了行为偏差、思维混乱;企业微文化发展趋向功利化;党政机关文化职责发挥不到位,存在诸多漏洞;人民大众深受不良微文化氛围的影响等等,严重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步伐。最后,针对微文化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进行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概括出促进微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旨在为未来微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微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文献综述11-15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12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12-15
  • 1.3.3 研究现状分析15
  • 1.4 研究方法15-16
  • 1.4.1 文献研究法15-16
  • 1.4.2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法16
  • 1.4.3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法16
  • 1.5 研究的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微文化的内容概述17-25
  • 2.1 微文化相关概念阐述17-19
  • 2.1.1 文化和微文化内涵的界定17-18
  • 2.1.2 微文化与文艺发展、网络文化的相关性研究18-19
  • 2.2 微文化发展的新特点19-20
  • 2.3 微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20-22
  • 2.4 新媒体时代微文化的重要功能22-25
  • 2.4.1 服务政治新格局22-23
  • 2.4.2 促进经济发展23-24
  • 2.4.3 开创文化新局面24-25
  • 第三章 微文化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25-30
  • 3.1 高校微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途径25-26
  • 3.2 企业微文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动力26-27
  • 3.3 党政机关微文化的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方向27-28
  • 3.4 人民群众微文化素质的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心28-30
  • 第四章 微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0-38
  • 4.1 高校:大学生微文化分析意识薄弱30-32
  • 4.1.1 不良微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行为偏差30-31
  • 4.1.2 微文化的异质性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混乱31
  • 4.1.3 微文化载体欠缺导致大学生知识来源不足31-32
  • 4.2 企业:微文化发展功利化、滞后化32-34
  • 4.2.1 微文化的本质遭到企业严重歪曲32-33
  • 4.2.2 大部分企业对微文化的认识、利用不充分33-34
  • 4.3 党政机关:政府文化职责发挥不到位34-36
  • 4.3.1 党政文化监督功能的发挥存在诸多漏洞34
  • 4.3.2 党政文化自身建设不规范34-35
  • 4.3.3 党政机关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35-36
  • 4.4 人民大众:深受不良微文化氛围的影响36-38
  • 4.4.1 微文化的发展无法律约束,,导致网络环境混乱36
  • 4.4.2 内容肤浅化、恶搞化严重影响受众知识水平36-37
  • 4.4.3 对人们现实社会中的生活造成极大消极影响37-38
  • 第五章 促进微文化发展的对策思考38-47
  • 5.1 促进微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38-40
  • 5.1.1 法律、法规约束规范“微”媒介与“微”行为38
  • 5.1.2 运用社会道德引导价值主体自律38-39
  • 5.1.3 运用技术手段畅通沟通平台39
  • 5.1.4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39-40
  • 5.2 完善微文化进步的具体对策40-47
  • 5.2.1 高校:自身微文化能力的改进与提高40-42
  • 5.2.2 企业:以公益性为目标,创新发展模式42-43
  • 5.2.3 党政机关: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和为人民服务工作43-45
  • 5.2.4 人民大众:提高自律能力,为完善微文化做贡献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50-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远琪;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摩擦与融合[J];湖湘论坛;2002年03期

2 张曙光;“社会”与“文化”两种范式之争及其启示[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李保全;先进文化范式与先进文化建设[J];求实;2004年S3期

4 王志强;欧洲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文化理论发展[J];德国研究;2005年01期

5 罗华;;浅论网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白淑英;;网络文化研究的哲学观问题[J];哲学研究;2010年08期

7 饶涛;论文化的先进性和我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思路[J];学术论坛;2002年04期

8 高菊;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辩证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李美华;网络文化的冷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丁晓丽;试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网络文化的建设[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生贵;;发现优势 坚持创新 走向超越——再论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2 ;视觉转向的文化症候[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3 白华;;全球化与文化求异语境下全球媒介的互动共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5 金吾伦;;创新文化范式的建设重在组织学习[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姜美玲;;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改革开放[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钧 吕园园;经典重读和文化消费的双重取向[N];文艺报;2009年

2 向勇 欧阳天;网络文化的辩证思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淮海工学院 尹德树;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2年

4 向昆 奚建武;网络时代与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N];文汇报;2001年

5 李悦春;我们处于文化传播时代[N];云南日报;2003年

6 ;网络文化[N];河南日报;2002年

7 马美莉;建设和谐文化要重视提高三种能力[N];台州日报;2007年

8 孟威;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共生[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高琪;徐国源:为“大众文化”编制定位地图[N];苏州日报;2012年

10 艾斐;以中国文化范式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斌;消费文化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幸;“话语民主”对行政文化范式的解构与建构[D];湘潭大学;2015年

2 刘梦璇;生成表皮[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3 曲乐;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宋柳;新媒体语境下“星座文化”的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库勒孜依拉·吐尔逊;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报道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6 裴艳庆;新媒体时代微文化的规范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樊莹莹;网络文化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D];吉林大学;2011年

8 闫勇;网络文化的勃兴与嬗变[D];郑州大学;2002年

9 李华;我国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话语体系重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叶俊松;大众文化视阈下娱乐偶像的颠覆与解构[D];湖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微文化的规范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2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