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22:13

  本文关键词: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态变迁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基础,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温州有如瓯剧、永嘉昆剧、泰顺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恒定性与活态流变性是它的一个基本规律或基本特质,这决定了保护是为了发展,但没有发展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当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精神上的财富加以保护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继续,从人类开创了历史之后就开始了传承的过程,因为这往往是不自觉的过程,或是无意识进行的过程,因此很多时候不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有所忽视,体会不到其存在的意义,还忽略了传承的重要程度。一直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在不断加快失衡,身边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失,人们满足了生活条件的时候,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还会追求精神文化,而社会群体的出现,有许多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东西,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正在逐渐消失,人们才能感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迫切的。对于该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可以保留历史,而是为了能够紧跟文化的集成,在文化方面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促进当代文化创新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还要着眼在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上来进行文化方面的创新,只有进一步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意义,保护的工作才会具有紧迫性和自觉性。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主要建立在健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之上,用传承人作为核心,用持续的传承作为重点,尊重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的,还要促进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来推进全面的保护工作,使得广大民众都能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成果共享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方式有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县的四级保护名录体系,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方式加以保存、在生成和生长的原始状态之中还要保存好它的活力来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及保护传承人等等,但这些方法需要一个根本基础,也就是有法律保护,唯有采用立法保护的方式才能得到根源性的认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何促进社会全面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怎样发挥民族性和大众型的特点,让其更接近实际,更贴合群众,也更贴近生活,更好推进文化创新,作为摆在广大文化工作者,乃至全社会人士的一个大问题。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主要概念。第二章,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SWOT分析。用SWOT分析法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这四个方面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剖析,将其发展中的问题找出来,为下文对策的提出做铺垫。第三章,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通过对温州非物质文化进行归类分析,评价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分析目前开发与保护的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等。第四章,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对策研究。根据全文对温州非物质文化旅游的研究,对其日后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如何落实到保护的政策方面。
【关键词】:温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性开发 旅游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7;F5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1
  • 一、研究背景9
  • 二、研究意义9-12
  • 三、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12-13
  • 四、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13-17
  •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概念的界定17-19
  • 六、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19-21
  • 第2章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SWOT分析21-26
  • 一、优势分析21-23
  • 二、劣势分析23-24
  • 三、机会分析24-25
  • 四、威胁分析25-26
  • 第3章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26-38
  • 一、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价值26-27
  • 二、温州旅游市场分析研究27-29
  • 三、温州非遗旅游在保护性探索和开发方面的成就29-34
  • 四、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不足之处34-38
  • 第4章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对策研究38-44
  • 一、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和科学保护38
  • 二、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38-39
  •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区39-40
  • 四、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形成社会合力,发展非遗旅游40-42
  • 五、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增强非遗旅游活力42-44
  • 结束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 致谢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银珍;韩军青;张继前;;2006年度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综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许军;;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议案被省人代会确定为“一号议案”[J];科协论坛;2008年03期

3 杨会宾;;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4期

4 陆晓欣;;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0期

5 王薇;;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10期

6 李雪;;从自然遗产与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商业运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坐标”[J];科技资讯;2009年32期

7 朱丽珍;;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29期

8 陈璐;刘慧萍;;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9期

9 姚冬华;;浅谈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15期

10 戴晓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馆正在践行[J];科技资讯;2010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崇林;;新疆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为例[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苏荣葵;;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婧姝;中外学者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金诺;3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成《苏州共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水草;我国应设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李晓东;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自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获“保护伞”[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吴文科;以人为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8年

2 董友庆;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杨敬石;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辽沙;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管理模式[D];西北大学;2008年

7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傅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2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4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