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8:12

  本文关键词: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武汉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发展 利用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生概念不断的进入人们的视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强的重视,世界范围内更是掀起了研究和申报“非遗”的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多方面重要价值,是我们无形的精神财富,是滋养中华民族灵魂的根脉。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日益受到了威胁,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虽然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应对,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武汉市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区位优势,荆楚文化内涵深厚,并兼容南北文化,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武汉的城市精神,同时也是我们这座城市区别其它城市最富个性魅力的标识。然而,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对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其次对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和传承人情况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分析其文化特点、价值和地位作用;接下来研究了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传承的对策和路径,针对不同种类的非遗提出了具体的传承和发展建议,并选取了武汉市3个不同的“非遗”案例进行剖析。其中对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对策的研究是重点。通过以上的研究,希望能对武汉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的学术研究起到一些补益作用。同时,希望在对国内外其它地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模式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探索一些适合武汉非遗发展的模式和途径,以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武汉非遗的认识,以期更好地对武汉市的非遗加以保护和发展利用,从而有助于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保护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武汉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发展 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绪论12-25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2-15
  • (一) 选题缘由12-15
  • (二) 研究意义15
  • 二、研究现状综述15-22
  • (一) 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成果15-21
  • (二)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成果21-22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22-23
  • (一) 研究内容22-23
  • (二) 研究方法23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23-25
  • (一) 重难点23-24
  • (二) 创新点24-25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理论25-33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25-27
  • 一、国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25-26
  • 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26-27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27-31
  • 一、主要以非物质形态存在28
  • 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28-29
  • 三、世代相传29
  • 四、活态流变29-30
  • 五、传统文化烙印较深30
  • 六、地域色彩鲜明30-31
  •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31-33
  • 一、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31
  • 二、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31
  • 三、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文化消费31-33
  • 第二章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33-47
  • 第一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种类33-35
  • 一、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33-34
  • 二、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34-35
  • 第二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成35-37
  •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量萌芽35-36
  • 二、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渐有增多36
  • 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集中形成36-37
  • 第三节 武汉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37-45
  • 一、民间文学类37-39
  • 二、传统表演艺术类39-41
  • 三、传统技艺及美术类41-42
  • 四、传统医药类42-43
  • 五、民俗节庆类43-45
  • 第四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述45-47
  • 一、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情况45
  • 二、武汉非遗传承人成才因素分析45-47
  • 第三章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47-56
  • 第一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47-50
  • 一、包含大量的楚文化元素47-48
  • 二、受江汉地理环境影响明显48-49
  • 三、兼收并蓄中同化创新49-50
  • 第二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文化力50-56
  • 一、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50-54
  • 二、传承和发展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54-56
  • 第四章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现状56-65
  • 第一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56-58
  • 一、多数非遗项目发展情况不容乐观56-57
  • 二、政府正在积极参与保护57-58
  • 三、项目本身正谋求新出路58
  • 第二节 武汉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58-61
  • 一、非遗资源丰富58-59
  • 二、地理区位优越59-60
  • 三、专家学者众多60
  • 四、经济基础雄厚60-61
  • 第三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1-65
  • 一、部分非遗项目本身因循守旧61-62
  • 二、非遗项目难觅新传承人62
  • 三、公众对武汉非遗的认识度和保护意识不高62-63
  • 四、相关部门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63
  • 五、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63-64
  • 六、非遗保护部门权责不够清晰64-65
  • 第五章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对策65-99
  • 第一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总体思路65-70
  • 一、充分重视并加强宣传保护力度65-66
  • 二、彻底贯彻和完善非遗法规政策66
  • 三、合理创新和发展原有非遗内容66-67
  • 四、实行分类发展和区别对待原则67-68
  • 五、加强非遗传承人才保护和培养68
  • 六、引导进行适度产业化开发利用68-69
  • 七、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开发体系69-70
  • 八、申请建立武汉文化生态保护区70
  • 第二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具体建议70-74
  • 一、对民间文学类的建议70-72
  • 二、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建议72
  • 三、对传统技艺及美术类的建议72-73
  • 四、对传统医药类的建议73
  • 五、对民俗类的建议73-74
  • 第三节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研究案例74-99
  • 一、武汉杂技及其“非遗”传承保护74-79
  • 二、索河善书的变迁与传承79-87
  • 三、汉正街的老字号的保护与振兴87-99
  • 结语99-101
  • 附录101-119
  • 参考文献119-125
  • 致谢125-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守华;;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孙明跃;;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05期

3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J];探索与争鸣;2007年07期

5 胡俊修;钟爱平;;近代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聚散与城市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4期

6 侯姝慧;;传统曲艺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汉川善书”为例[J];文化遗产;2008年01期

7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年01期

8 刘魁立;;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国人大;2012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毕亮;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扬州大学;2010年

2 于欣;四川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5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585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0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