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会议综述.pdf

发布时间:2016-09-05 10:15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799474576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会议综述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2011年04期“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谭佳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陈大康“过渡语言”与晚清散文文体的变异丁晓原《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范子烨两宋铭文小品刍议许外芳理学世俗化与南宋中后期诗坛常德荣论梅溪词在雍乾词坛的接受及其经典化过程曹明升元大都多族士人圈的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刘嘉伟清代骈文三论吕双伟论台湾传统文人社群“行动力”的兴微与变迁──以台湾文社暨《台湾文艺丛志》为观察核心江宝钗鸳鸯蝴蝶派的形象谱系与自我认同胡安定现代佛教期刊与新文学运动谭桂林论周作人散文的“反抗性”特征及其思想内涵朱晓江《四世同堂》英译与老舍的国家形象传播意识魏韶华五四新文学的俄国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观张先飞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邓小红赵树理语言追求之得失王彬彬柳青早期佚作散论王鹏程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洪治纲论白先勇的上海书写赵艳关于解释和过度解释周宪“肌理说”与翁方纲的诗学精神吴中胜“礼仪”与“兴象”——兼论“比”“兴”差异王秀臣文学通化论栾栋质疑“通俗文学史”王文参道佛成悲儒成喜——传统文化的现代形象探析肖百容《礼记》伦理认知的诗学品格徐宝锋文学遗产Literary Heritage2011年04期早期中国佛法与文学里的“真实”观念孙昌武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汪春泓王水照推荐:《苏轼全集校注》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对杜甫变体七绝的再认识——兼论与初唐七绝之关系刘青海论唐宋牡丹诗词的政治文化意蕴及其表现艺术王莹刘克庄的文化性格与其文学精神的塑造侯体健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龙建国唐顺之与明代“毗陵诗派”考论陈书录王夫之对诗歌本质特征的独特诠释蒋寅论词之“哀感顽艳”说彭玉平近代英文期刊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宋丽娟孙逊祢衡俳优饶言“云等道”、“锻锡公”语意考析王福利孙玉香论晋宋之际文笔之辨的社会背景王晓萌周颙卒年研究徐文明庾信《哀江南赋》“胡书”新证尹冬民蔡邕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刘德杰“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召开蔡亚平曹植家庭变故考论李洪亮周秦时代秦国儒学的生存空间——兼论《诗》在秦国的传播马银琴张九龄“为土著姓”发微戴伟华苏东坡雷州行迹考辨张学松彭洁莹“陈毓罴先生追思会”举行孙丽华文艺争鸣Literary Debate2011年15期 16期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创造——宗白华艺术意境观略论王德胜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赵牧当代西方新本质主义美学彭水香“他者”的救赎与“自我”的挽救——对文学消费“他者”身份的商榷李静修当下艺术创作中的“原创力”问题宋生贵“二战”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文学房福贤《骆驼祥子》:虚假的城乡结构王桂妹谁有话语权?——《离婚》的反讽意味王本朝竹内好、《鲁迅》与近三十年中国鲁迅研究刘伟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现代性贺殿广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刘熹电影剧本文学批评初探卞娜张治江论“80后”写作的精神姿态武善增抗战时期的贵州文学景象谢廷秋大地与天空的辽阔与隐秘——李娟散文漫谈刘志荣新世纪中国动物叙事文学的转型——以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为例侯颖精神困境与救赎之路——贾平凹笔下知识分子形象解析宋洁现代村庄的观察与忧思李炎超电影的华语规划与母语电影的尴尬李道新革命拟写的冲动与尴尬——以电影《光荣的愤怒》、《天狗》为例王宗峰论华语电影传播的后现代性流变赵伟东清末民初戏曲女班刍论李静关于梵·高《向日葵》的审美解读赵牧感知高小华的“大画”艺术周熹贵州移民文化形态的留存与变异——“屯堡人”与“穿青人”文化符码比较朱伟华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阎嘉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宋伟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宗白华美学思想云慧霞文艺争鸣 2011年15期 16期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张法大文化的视野,整体性的观照——评张法的《中国美学史》李修建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李科林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余开亮民初文学教育考论——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考察中心张直心王平电视选秀的文化审视邢彦辉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地方性”问题王光东茅盾文学奖与当代文学史现场吴景明中国经验下的乡土***叙事——评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程革向内:“分享艰难”的一种方法——论刘醒龙《天行者》翟业军从1到9还可能更多——诗与我们的生活薛卫民晚期桐城“文”观念的“旧”中之“新”——中国新文学“前史”研究之一李振声论沈从文悲悯中的“新”与“旧”杨姿“剪辑”成诗:沈从文的这些时刻张新颖梁实秋反卢梭心理动因刍议宗先鸿论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刘月新“80年代”文学:历史对话的可能性——“路遥与‘80年代’文学的展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张书群重审“90年代文学”:一个文学史视角的考察张清华网络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康桥“80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江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流变与生成田忠辉文学网站的历史沿革马季大众与知识人的现代角力——浅谈孟繁华的文化研究胡传吉“诗性”的批评与思想的魅力——孟繁华的文学评论风格简论白杨政治、文化与文学——评孟繁华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观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看护和守望——关于孟繁华的当代文学研究胡玉伟心事二则孟繁华铁凝近作的三维立体式叙事周雪花葛水平论:气场美学与复调思维吴玉杰剥离生命的真实内核——阎连科对生命的拷问冯炜非日常性写作与“70”一代的精神气息——李浩小说论郭艳穿越苦难的阴霾——关于乔叶笔下的“底层叙事”翟文铖文艺争鸣 2011年15期 16期寻求富人的精神救赎之路——评哲贵的“信河街”系列小说孙良好吕强文艺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2011年04期再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周计武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冯黎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张玉能张弓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四个层面叶世祥可信与可爱:王国维美学范畴之诠释颜翔林卢伯克的“形式思想”:重读《小说技巧》之前四章蒋晖《文心雕龙》思想体系考辨王文生中唐乐府诗人尚俗思想再思考梁海燕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与宋代的词学观念叶帮义艳诗该如何对待——由袁枚、沈德潜之争谈中国艳诗的历史命运耿传友章回体例与连载方式:论清末民初章回小说文体的变革刘晓军“重拙大”新议苏利海朱光潜批评王国维诗境说的省思宛小平“深入生活”:空间转移、身份重构与文艺创作杜英解决“美真二分”的难题如何可能?胡晓明城市诗域与“第二自然”——论徐芳诗李有亮回到地方:网络文化时代的地方感徐翔从生活世界到现代知识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现代性批判王咏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张法“文以化成”:存在境域的提升——孔子审美教育思想诠论吴子林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陆扬谢兆树当代作家评论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2011年04期文学艺术的暴力与现代乌托邦的反思——以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为案例(上)丁帆最低限度的“活着”——论《赤脚医生万泉和》胡传吉重审伤痕文学历史叙述的可能性——阎连科新作《四书》、《发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9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09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