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6 14:18

  本文关键词:西方哲学的Being中文只能从“是”去理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但实际上,人们谈论的只是“存在物”。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存在之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个存在论的问题,但却做出了不正确的回答。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存在”(Being)与“存在物”(beings)这两个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 be)的含义:“存在物”的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然而,亚里士多德却把存在物看作“存在”的基本含义,这样做就使得人们将存在与存在者两者对调过来,从而不能真正的从存在本身去研究。

但是,传统形而上学又告诉我们:研究存在不能直接从存在的一般意义开始,它的出发点必须是“存在物”。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要从存在物身上拷打出它的存在”。这是由于,,对于存在本身,我们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在存在面前,我们的语言是那样的贫乏与无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用语言对于存在本身的描述,也是一种对于存在本身的限定与歪曲。那么正如上文所说,我们既然不能从存在本身去考察存在,我们完全可以从“存在”的衍生物——“存在者”入手,并从其身上得出关于存在本身的一般性概念。

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我们从存在者入手对其进行“拷打”,那么这个存在者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者,相反,必须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基础,亦即由于这么一种存在者的存在而赋予其他物以意义。而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为了限定人的存在,海德格尔以“生存”表示人的存在。其他物的存在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为此,海德格尔用“此在”来表述人这类存在者。而“此在”区别于其他存在者则

是基于自身的两个特征:

一、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

二、这个存在者之为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第一点是说:人不像其他的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第二点是说:人并不是如同他物那样是一个类属,相反,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此在”拥有上述的两个特征,决定了它完全不同于其他存在者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对于人的独特地位的一种肯定,同时德格尔通过将“此在”的地位的树立,也告诉我们:当我们在繁芜丛杂的世界中追寻存在本身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从他物追寻,但是这很容易使得我们丧失自我,形成一种“无人”的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因为人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那么如果我们从人类这里入手,可以排除掉很多表面上的因素,从而更能达到存在的本身。所以,海德格尔的的“此在”是一种具有现实性的、活生生的存在,是我们研究存在所应立足的出发点。

正如上文所述,海德格尔通过辨析哲学史上的本体论,将存在本身与存在者区别开来,并且以“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入手研究存在本身。虽然他最终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存在论,但是他这种思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仅仅实现了存在本身与存在者的区分,使得形而上学获得了新生,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后续的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

五、结语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众多哲学家将本体论的对象定位为关于存在者的学说,使得“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被“歪曲”了,但是他们关于存在者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而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的研究,也与他们的成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对于哲学家们种类繁多的本理论思想,无论是存在本身,亦或是关于存在者的思想,我们都需要辩证的看待,用一种扬弃的态度,从中寻找出真谛。 参考文献:

1.

2.

3.

4.

5. 【萧诗美】西方哲学的Being中文只能从“是”去理解《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高秉江】从语言与存在的维度看巴门尼德的Being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3期 张志伟 《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2 【程金生】论对主体存在的三种方式的追问 《福建论坛》1999年05期 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10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高中教育、教学研究、农林牧渔、求职职场、表格模板、高等教育、初中教育、出国留学、外语学习以及西方哲学史论文-在者与在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西方哲学的Being中文只能从“是”去理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23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a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