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75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

发布时间:2016-10-31 12:44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是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各种流行文化产品;第三、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方式——;1、语言是观察文化的重要视角;2、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33(美)奥斯汀?拉姆齐著,汪析译:《2l世纪中;34何申权:(4000个英语新词来自中文》[Z];35翟下忠:《信息时代谁主沉浮》[J],《电脑爱;众传媒J下以惊人的速度广泛介入社会各个领域并与其;互联网上文化

是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各种流行文化产品。32纷至沓来的西方文化产品令国人应接不暇。国人享受西方文艺是无可厚非的,值得警惕的是文艺背后隐藏的或者是潜在的东西,就是西方某些腐朽、没落的价值观。

第三、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方式——语言、互联网络、跨国婚姻的发展。

1、语言是观察文化的重要视角。在语言方面,中西日常生活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一个互动的过程:外来词汇——西方文化的引进和汉语——中国文化的输出。外来词汇——西方文化的引进方面的表现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来词汇的引进越来越多,人们习惯于在中文中央杂些许外文词句,许多商品、职位等事物的名称也用英文缩写来表示,如DVD、CD、CEO、GDP等。汉语——中国文化的输出的表现有:首先是“汉语热"的出现。33其次是汉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大。34再次是中国政府为把汉语推向世界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2001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不到2000万。而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经突破1亿。目前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信息网络冲破了国家文化疆域,加快了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影响。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从中西方文化交流史来看,文化传播手段经历了从族群迁徙、战争到传教士,从商贸、书信往来、图书电影译介到电话、卫星电视、互联网的变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媒介,如国际电话、传真、电脑以及互联网上电子邮件、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手段和工具,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珀而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被誉为“第四媒体"——互联网,则是对文化传播手段的一种革命性改变。互联网使人类历史进入全球传播时代和大众传媒社会。当下大32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6页。

33(美)奥斯汀?拉姆齐著,汪析译:《2l世纪中文让人出类拔萃》[Z],《环球时报》,2006年6月22日,6版。

34何申权:(4000个英语新词来自中文》[Z],《环球时报》,2006年4月18口,5版。

35翟下忠:《信息时代谁主沉浮》[J],《电脑爱好者》,2005年第16期,第5页。36刘继南主编:《火众传播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众传媒J下以惊人的速度广泛介入社会各个领域并与其发生强烈互动。37所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成为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崭新途径,是传播交流手段革命性变革的标志。

互联网上文化交流的发展,一方面摧毁了中西地理上的疆界,国别上的壁垒,让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信息迅速地、瞬间地传播、接受和互动。另一方面,互联网则把其他不同媒体的传播手段,如广播、电影、电视等,整合为一体,为中西乃至全球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目前互联网作为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便捷的新媒介之一,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中西跨国婚姻的成熟增长。中西跨国婚姻以在经济较发达城市居多。近年来,其增长逐步成熟:第一,发展仍然保持高速。以大连市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大连的涉外婚姻在一年只有20多对,2000年达到400对,而2001年国庆节前,已有529对了。38第二,质量不断提高。第三,模式在更新。第四,国民看待跨国婚姻的态度日益宽容。人口专家丁金宏说,交往机会和文化认同程度是涉外婚姻发展的两个最基本因素。39因此,中西跨国婚姻的成熟发展从一个角度见证了中西表层物质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对西方制度文化的谨慎借鉴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40在转型阶段的关键时期,我国不但需要在经济与科学技术方面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更需要在政治制度以及管理机制方面与其进行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本国国情不断创新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直到近年,随着经济发展与思想研究的活跃,文化交流的内容才逐步向政治、管理机制领域渗透,开始这重要却艰难的探索。近几年以来,我国对西方制度文化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际行动上,与西方国家务实、负责任地进行制度、机制合作。例如,2002年由我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签署的“中国廉政监察建设"合作项目37张骥:《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268页。

33赵华:《跨国婿姻:浪漫还足现实?》[EB/OL],http://www.meide.org,2005年1月3日。

2003年6年2l同。39陆斌:《上海涉外婚姻大盘点》[EB/OL],http://www.sh.xinhuanet.corn,

40邓小平:《曝持四项基本原则》[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67—168页。2l

表明,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已开始探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了。41又如,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已先后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在法治建设与保障基本人权方面与国际主流社会逐渐接轨,大力吸收西方文化在依法治国、保障人权方面先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因素,并且按照计划谨慎地、逐步加以实施。

第二,理论上,学界对中西制度文化交流进行了更多深层次的探讨。随着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接受了市场经济的理念并付诸实践,使得这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专利’’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中立的、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引起了一系列思想观念的变革。近来,又有学者提出,在经济领域,“姓社姓资”的问题大体己解决,但在政治方面,“姓社姓资’’的疑虑仍然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障碍。42他们主张:既要从技术层面上学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更为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上充分汲取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实质内容"。因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市场机制与它所要求的民主法治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如果只借鉴利用市场机制,而忽视借鉴吸收它所要求的民主法治精神,那么,市场机制在‘移植’的土地上就不可能健康地生长发育。"43笔者认为目前这些探讨运作的时机也许还不太成熟,因为他们提到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民主法治精神”本身也是需要本国历史发展、传统沿袭、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土地’’来供其生长的,在关于如何解决这个“土地’’问题方面,他们也没有具体有效的对策建议。虽然如此,这仍表明制度文化交流的理论探讨已进一步深入。

第三节影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客观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文化发展始终离不开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经济交往就成为影响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客观因素。而随着国家间交往的密切,国际关系尤其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也成为影响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41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廿;版社,2004年,第188页。42沈宝祥:《略谈借攀人类政治文明成果》[Z],《学习时报》,2003年第176期,第167页。

43章传家:《如何真正融入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共同人道?》[Z],《学习时撒》,2003年第176期,第189页.

一、经济动力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

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并与它息息相关。关于中西经济交往,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郑永年认为:中国和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开始实行开放经济政策的一段时间(1978一1992),“请进来”是这一阶段重要特点。第二阶段是中国经济和世界体系的“接轨”阶段。第三阶段是中国经济走出去主动发挥影响力的阶段。44中西文化交往据此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中国对西方科学技术等现代科技文化的大力引进阶段,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积极融入阶段,在继续引进、融入同时中国文化随经济“走出去"发挥影响阶段。

(一)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是中国对西方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的大力引进阶段。由于当时存在“姓资姓社"的顾虑,虽然对外开放、加强中西经济交往得到了全国上下的认可,迈出了扎实、可贵的一步,但是这一步迈得并不大。这段时间也主要以把资金、设备、技术“请进来"为主。受经济交往的影响,这一时期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上。

(二)从邓小平南方讲话到2001年中国入世,是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阶段。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为中国即将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解脱了“姓资姓社"的桎梏,中西经济交往更上一层楼。“请进来”与“接轨"并行,也就是在继续大力引进外资、设备、技术的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大。45同时经济交往的加强,强力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这一时期文化交流已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制度层面。在制度层面上,中国吸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教训,采用框架解构、部分借鉴、渐进吸收的步骤,逐步在政治文明、法制建设方面将西方制度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进行本土化的尝试。

(三)从2001年中国入世到今天,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阶段。在继续“请进来"和“接轨"的同时,中国经济准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了。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46随着经济交往深入,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也集中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和价值观层面上。中西跨国公司、跨国婚姻的高速发展,使当代中西文化交流44郑永年:《中国“走{Il去”受到两方阻拦》【N】,《联合早报》,2006年6月20日。

45李鹏:《政府工作报告》【R】,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_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46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JR],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

已经深入到文化的核心层次,同时中国文化也开始迈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步伐。由于中西双方存在着心理、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这方面的交流力是一个开端,今后将任重而道远。

二、政治关系是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当代国际社会中,除经济交往对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之外,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同样对文化交流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西国际关系进展的制约。

当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以美国为例,大体经历了从接触到交融到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三个阶段。而随着中西国际关系的密切,文化交流也逐步深入。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这是中国与西方许多国家进行接触和进入关系正常化的阶段。中国和美国在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经济、贸易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1983年,中国和欧洲共同体(欧盟)国家全面建交,并建立起定期的政治磋商制度;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关系也一直保持良好。

从邓小平南方讲话到2001年中国入世,是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国际关系在正常化的基础上逐步加深的阶段。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的逐渐淡化,中西国际关系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禁止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做出努力;同时对于一贯回避的人权问题,也亮出了新态度,同意就人权问题进行正常的国际讨论。47而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则足以证明世界对中国的认可。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今天,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阶段。2001年,中国同俄罗斯和中亚四国共同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同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发展和改善。2002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并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上海申请举办世博会成功。近年来,中国更是参加了多项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特别在解决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方面,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西方国家一道积极进行多边的外交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

47李鹏:《政府工作报告》【R】,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24

 

 

下载地址:75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图文.Doc

  【】

最新搜索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图文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答案86

膨胀土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研究(1)_图文

华晨宇快男比赛视频

教育类本科论文

考研政治分析题

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点10

DDC方案案

742014年民族团结工作总结

变压器正常巡视检查项目有哪些32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9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