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消失的地平线》的东方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6-10-31 12:28

  本文关键词: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沙理工大学》 2011年

《消失的地平线》的东方主义解读

王慧敏  

【摘要】:尽管我们身处全球化时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隔阂的存在。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西方人认识中国的途径有多种:其一,英语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描述,如描述中国形象的典型代表作《马可波罗》游记;其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其三,通过访问中国来了解中国文化。显然,前两种属于对中国的间接了解,由于文化差异和隔阂,作品及报道中难免有文化曲解和误读。而最后一种相对直接的了解只适用于小部分人,并且他们这种理解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前两种认识之上的。因此先入为主的概念难免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各自的中国形象,这些形成的定型形象相互印证,相互影响,逐渐确立了西方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因此,研究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对于我们了解西方人眼中已有的中国形象,以及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都有着理论意义(进一步理解东方主义)和实践意义。 在已有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对中国形象鲜有客观公正的描述。西方的中国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中国描述成蛮荒、落后、堕落、邪恶的人间炼狱,而另一类则将中国视作和平、繁荣、井然有序的乌托邦。这两种形象时起时落,时而占据、时而退出我们心目中的中心位置,任何一种形象都从未完全取代过另一种形象。它们总是共存于我们的心目中,一经周围环境的启发便会立即显现出来,毫无陈旧之感,它们还随时出现在大量文献的字里行间,每个历史时期均因循环往复的感受而变得充实和独特。 本研究选取的文本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小说詹姆士·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从“香格里拉”这一词的流行程度我们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对英语世界中国形象的影响。笔者将以东方主义理论为出发点,进行文本的细读研究。希望通过对作者笔下各个人物的剖析和批判,探寻希尔顿对中国进行乌托邦化描述的深层原因,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异质文化的相互理解。 论文由引言、正文(共分四章)和结论组成。 引言部分:首先介绍《消失的地平线》研究课题的来源,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对詹姆士·希尔顿及《消失的地平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东方主义角度下的研究可行性进行了论述。 第二章对文章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对现有“妖魔化”及“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以及其东方主义的渊源进行了探究。并总结了现有西方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尤其注重对“乌托邦”形象的分析,以便为文本的细读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三部分是运用东方主义理论对文本进行细读和分析。通过对小说中的场景设置、环境描述以及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体现了詹姆士?希尔顿的东方情结。四个欧洲人眼中的香格里拉不尽相同,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推崇。文章将分析四个人视角下不同的香格里拉及其产生的原因。文中体现的宁静平和的社会,是詹姆士·希尔顿对中国哲学思想的领悟,也体现了战乱时代他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和对东方文明的向往。 第四章分析了《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作者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和对东方文明的向往都体现在其东方情结中,希尔顿对他者的表述在现实意义上是一种自我批判和救赎。 结论表明无论是妖魔化还是乌托邦化,中国形象都承载着一定的跨文化意义,在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任何一种解读都具有深层的神话含义,值得跨文化研究者关注。《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乌托邦中国并不是中国,而是西方作者的精神救赎意义的体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云艳;;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3 冯涛;;二十世纪的神话——评《消失的地平线》[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4 李汀;易丹;;《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中国风”——从西方乌托邦文学传统与东方学角度看这一现象[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5 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国外文学;2004年01期

6 张喜华;查尔斯·洛克;;贾斯汀·希尔《黄河》中的东方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7 周宁;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年08期

9 李冀宏;张喜华;;一部奇异的乌托邦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评析[J];译林;2008年02期

10 陈欣冬;;中国的香格里拉,西方的理想乌托邦——解析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J];作家;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莉莉;东方的幻象[D];四川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史春风;;近80年关于中国本位文化问题论战研究状况综述[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7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龙彦青;;快速发展中的香格里拉县旅游业存在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9 李为民;;莎士比亚戏剧译介的三个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温育仙;;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兼谈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苏刚;;瞿秋白文化思想的内涵及其成因[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10 潘世杰;;回族饮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读[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颖;跨越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7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9 陈烨;谭恩美小说和张艺谋电影中的东方主义[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葛桂录;“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冯涛;;二十世纪的神话——评《消失的地平线》[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4 周宁;中国异托邦:二十世纪西方的文化他者[J];书屋;2004年02期

5 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国外文学;2004年01期

6 周宁;东风西渐:从孔教乌托邦到红色圣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1期

7 让-马克·莫哈,孟华;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8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孟华;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敏;;文化解读“他者”的“中国”——评《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2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张雷;梁玉龙;;作为“他者”,中国的样子在改变——论好莱坞的中国形象[J];作家;2008年20期

4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三组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孙英丽;;十九世纪美国游记中的中国形象[J];语文学刊;2009年21期

6 祝晶;;跨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维度和阅读范式——读《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的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田俊武;高原;;斯坦贝克《罐头厂街》中的东方主义哲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2期

8 雷茜;;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嬗变[J];电影文学;2010年10期

9 张琳;;全球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读《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一书[J];知识经济;2010年18期

10 孙立春;;从《中国游记》试论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主义话语[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苗伟;王桂芝;;从“东方主义”角度分析西方对中国电影的选择性接受[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国功;;“东方奇观”策略的变迁——从张艺谋们到张杨们[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瑛;;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Asef Bayat;;新东方主义:穆斯林与西方(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捷;[N];东方早报;2010年

2 孟祥路;[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曾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现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4 张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期主持人 卢铿 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周宁;[N];文艺报;2004年

7 刘伟杰;[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胡学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陈菁霞;[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毕研韬 旅欧学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3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周文萍;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与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9年

7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徐锐;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俊萍;试论形象学中“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二元交融[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冯默;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史娟茹;王国维的政治思想[D];西北大学;2004年

6 柴玲;在事实与讲述之间:法国《世界报》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李文军;论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9 代亭;从东方主义到原始主义[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10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9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a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