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 ——以陈铨和林同济为代表

发布时间:2021-11-13 22:20
  “战国策派”是近些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不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民族国家视角切入,来探讨战国策派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而有关战国策派美学思想的探讨几乎是空白。因此,本论文以战国策派两位核心人物陈铨和林同济为代表,通过对他们的美学思想的勾勒和梳理,来达成对战国策派美学思想的初探。陈铨是战国策派的头号人物,其美学思想一直未受学界重视。事实上,陈铨和中国现代美学大师王国维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王国维和陈铨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两人都曾用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和美学来阐述《红楼梦》,并由此提出他们各自的美学主张。此外,他们两人之间有师生之谊,陈铨直到抗战也从不讳言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他的影响。不论是陈铨与王国维之间的师承渊源,还是陈铨与王国维的共同视角和理论模式,都彰显出陈铨和美学大师王国维有着割不断的关联。但是,陈铨的意义不仅在于他走了和王国维相同的道路,而且更在于他在继承王国维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对王国维美学理念的超越。虽然陈铨和王国维都认可德国唯意志论,认为意志是人生社会的本质,并且都看到了《红楼梦》中蕴藏着的悲观出世主义,但是王国维更多接受了德国叔本华的生存意志...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对以往研究思路的梳理
    三、本文的思路和基本内容
上编:强力意志的美学思想——陈铨对王国维的继承与超越
    第一章 《红楼梦》阐释:共同的美学起点和不同的理论走向
        第一节 王国维和陈铨的《红楼梦》阐释
        第二节 从叔本华到尼采——陈铨和王国维美学理念的分野
        结语
    第二章 强力意志美学的构建
        第一节 强力意志的哲学基础与道德言说
        第二节 强力意志支撑下的英雄崇拜与审美惊异
        第三节 强力意志主导下的审美精神:狂飙运动与浮士德精神
        第四节 强力意志的审美体现:"浪漫"(崇高)的悲剧观
        结语
下编:力本体论哲学、美学的构建——林同济对中国现代美学的贡献
    第一章 力本体论的哲学观
        第一节 力本体论的宇宙观
        第二节 人本层面的力本体论
        第三节 对德感文化的哲学批判
        结语
    第二章 新的审美主体的呼唤
        第一节 爸爸式与情哥式——中西审美主体比较
        第二节 由大夫士型到士大夫型——对刚道审美主体的呼唤
        第三节 战士式人生观和超人式主体的呼唤
        结语
    第三章 恐怖、狂欢、虔恪——林同济新的审美范畴的构建
        第一节 恐怖——有限主体被无穷客体压倒时激发的抗争力
        第二节 狂欢——有限主体战胜无穷客体时的创造力
        第三节 虔恪——有限主体和无穷客体相融合一的审美境界
        结语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20世纪30年代论语派与左翼文学论争的美学意义[J]. 王本朝.  贵州社会科学. 2009(12)
[2]中国的审美范畴[J]. 叶朗.  艺术百家. 2009(05)
[3]异邦借镜与返本开新——重评《寄语中国艺术人》[J]. 白杰.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廿年来的战国策派研究[J]. 余永和.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5)
[5]抗战文学语境中的战国策派文论[J]. 王学振.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0)
[6]紧张而丰富的心灵:林同济思想研究[J]. 许纪霖.  历史研究. 2003(04)
[7]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 旷新年.  文学评论. 2003(01)
[8]对战国策派批判的批判[J]. 史金豪.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0(02)
[9]论中国现代尚力文艺思想[J]. 王本朝.  中州学刊. 1995(04)
[10]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J]. 王本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4)

博士论文
[1]文化综合格局中的战国策派[D]. 路晓冰.山东大学 2006
[2]民族想象与国家叙事[D]. 宫富.浙江大学 2004
[3]国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D]. 易前良.南京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战国策派”:关于国家与民族的叙述和文学想象[D]. 贺艳.西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93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493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7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