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史心文笔—章学诚文史关系论

发布时间:2021-12-16 09:47
  前人研究章学诚、《文史通义》的成果颇丰,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文学与史学交叉部分的研究成果稀少罕见,本文从文史关系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章学诚如何处理文与史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古代缺少专门培育史学家的机构,许多著青史者都是文人,文史不分的现象十分突出,文章作为“观美之具”的因素也时常窜入史书中,文史关系十分混乱。章学诚所处的时代又是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各方面进入总结期,而当时因为政治势力的强力干预,学术界呈现的是万马齐喑的局面。文学、史学都只敢停留于事件层面,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对现实有所影射。刘知几的《史通》对文史关系问题有所涉及,但不是很深入,多停留在现象层,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多仰赖于他早年的文学素养,他的《史通》中的立论多从文字如何使用恰当的角度去看待史书的书写。史学理论在更高意义上需要重建。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说,把史的意义与经邦治国联系在一起,赋予史学以现实意义与新的活力。在文史具体问题上,“史书繁简”、“史法通变”、“通史意义”三个方面较刘知几取得突破性进展,他的文史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也在表述这三个问题时得以展现。章学诚以“史心”为标准,灵活运用“文笔”。所以他能合理调整史书文章内... 

【文章来源】: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章学诚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1.1 章学诚简介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方法与意义
        1.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通论文史的时代背景
    2.1 文史关系的混乱
    2.2 史书撰写理论需要更深层的建构
    2.3 需要文史之器“明道”、“经世”
第三章 章学诚文史关系的建构
    3.1 “史心”、“文笔”意义界定
    3.2 史心:孔子修《春秋》——明大道
    3.3 文笔:春秋笔法——乱臣贼子惧
    3.4 史德调和史心文笔的矛盾
        3.4.1 史家心术
        3.4.2 当慎辨于天人之际
        3.4.3 不可竞于文辞逐于末
第四章 文笔著史
    4.1 如何做到文约而事丰
        4.1.1 史体带来的繁简问题
        4.1.2 创立新文体,全面展现历史
        4.1.3 重视表、图
        4.1.4 阙访传的提出
    4.2 史心文笔在方志中的应用
        4.2.1 方志为一方之史
        4.2.2 志——其事其文之外,盖有义焉
        4.2.3 “史心”指导方志“文笔”的运用
    4.3 通史体裁论
    4.4 严防文以害史
结语
参考文献
    A. 连续出版物
    B. 专著
    C. 会议论文集
    H. 报纸文章
致谢
附录 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史通义·原道》篇发微[J]. 石明庆.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01)
[2]从隐晦走向昌明:章学诚的价值定位嬗变[J]. 陈志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01)
[3]论章学诚的文道观[J]. 常言.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4]18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新成就——论章学诚关于史学性质的认识[J]. 罗炳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5]章学诚散文的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J]. 谢飘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6]章学诚论博与约[J]. 许旭虹.  文史知识. 1997(10)
[7]《章氏遗书》与章实斋年谱[J]. 钱婉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5)
[8]章学诚《校讎通义》刍议[J]. 辛战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2)
[9]章学诚的文律观——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文章学思想研究之三[J]. 江晓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6)
[10]历史研究必须致用于社会——浅谈柯林伍德与章学诚的史学价值观[J]. 陆伟芳,余大庆.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4)



本文编号:3537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537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d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