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通典·食货典》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3 17:16
  《通典·食货典》是留存至今一部较早的经济制度史著作,开启了史学新体例。前人对《通典》的研究多从整体上对其进行价值界定,鲜有对《食货典》的专题研究。本文在前人对《通典》研究的基础上,从史学史的角度,致力于《食货典》专题研讨,力求从历史观、史学贡献、史学方法三个方面,解读《食货典》的史学价值和杜佑的史学思想。在历史观上,本文从《食货典》梳理了三个层面。首先,突出的表现为朴素的唯物史观。在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上,重视人类社会自身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总结,亦即重视“人事”活动的历史总结,立足于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借鉴史学的思想。其次,杜佑重视社会经济的历史观十分突出。杜佑将《食货典》置于全书之首,并且明确表达了重视“足衣食”的历史观,显示其对于经济基础与国家(即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一种自觉认识,这是进步的历史观,是继承管子、司马迁等政治家、史学家之后,在历史学领域重视经济的朴素唯物史观的表现。再次,体现了重视人口(生产力)和土地(生产资料的主要资源)的经济史观。在史学贡献方面,《食货典》编纂了中国古代经济制度通史,体现了古代史学新贡献。本文重点论述《食货典》揭示了中国古代社...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通典》研究的历史回顾
        1、关于杜佑及其《通典》的研究
        2、近现代学者关于《通典》性质的研究
        3、关于杜佑历史观和史法的研究
        4、关于杜佑《食货典》的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和本文的视角
        1、选题的意义
        2、本文视角与研究重点
第二章 《食货典》的历史观
    一、重视"人事"的历史观
        1、"征诸人事"的治史思想
        2、"将施有政"的借鉴思想
    二、重视社会经济的历史观
        1、首撰中国经济史《食货典》
        2、《食货典》置于全书之首
    三、重视土地和人口的经济史观
        1、重视历代土地制度史的总结
        2、重视人口发展的历史总结
第三章 《食货典》的史学贡献
    一、历代田制的系统总结
        1、第一部中国土地制度史
        2、总结历代土地制度的得失
        3、"水利田"的总结
    二、历代人口的系统总结
        1、总结历代人口制度的得失
        2、促进人口增长的思想
        3、"丁中"人口的总结
        4、乡党、土断与版籍的总结
    三、历代赋税的深刻总结
    四、历代货币的历史总结
        1、系统总结了历代货币的历史
        2、历代货币的得失的总结
        3、货币制度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结
第四章 《食货典》的史学方法
    一、开启政书体的经济通史
    二、广泛征引史料
    三、《食货典》的编纂特色
        1、编撰和自注结合
        2、详近略远
        3、重视总结前辈经济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和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杜佑的经济和政治思想[J]. 李清凌.  贵州社会科学. 2009(03)
[2]杜佑《通典》的民本思想[J]. 丁俊丽.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3)
[3]杜佑史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心理意识探析[J]. 杨玮.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6)
[4]典章制度史:探讨“变通张弛之故”[J]. 邬国义.  历史教学问题. 2005(02)
[5]杜佑主要思想述论[J]. 杨华文.  桂海论丛. 2004(S1)
[6]我国古代的政书——“三通”[J]. 刘子荣.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2(03)
[7]《通典》启示录[J]. 白一宇.  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8]中国近代化进程延误原因探析[J]. 郑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9]略论杜佑的《通典》[J]. 张凤英.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唐代杜佑改革思想初探[J]. 张剑光,邹国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1)



本文编号:3623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623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