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论渤海文化与公元7-10世纪东北亚各国文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7-27 16:17

  本文关键词:论渤海文化与公元7-10世纪东北亚各国文化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渤海文化 东北亚各国文化 文化交流 地位


【摘要】: 对于有“海东盛国”之称的渤海国的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与同时期的日本文化、新罗文化、唐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摄取、吸收、交流?渤海文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渤海国在东北亚中的地位如何等等问题,本文将从渤海文化、东北亚文化圈的构成以及渤海文化和东北亚文化的关系、渤海文化在东北亚文化圈中的地位这样五个章节进行分析。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及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是论述渤海国的文化构成。渤海国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它具有多姿多彩、多族多源的基本特色。渤海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说,其文化也就会受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如梲棬文化、高句丽文化等等。其次,,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形成、发展、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又不能说渤海文化就是哪个民族的文化,梲棬文化、高句丽文化、唐文化、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化以及新罗文化等均不能与渤海文化画上等号,只能说渤海文化受哪种文化影响较多。笔者认为,渤海文化是在它本身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交融加之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晶。 第三章主要论述公元7~10世纪中叶的东北亚文化。唐代的中国是世界东方的政治经济大国,是东亚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同时唐朝也是区域性的文化中心,那么,渤海文化受唐朝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与此同时,渤海国文化与此时期的日本文化、新罗文化在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本章将从宗教、哲学、语言科学文艺等几个方面介绍东北亚文化。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论述渤海文化与此时期的东北亚文化的关系。作为当时东北亚区域中心文化的唐文化,除了政治经济上与渤海有密切往来之外,文化关系也是深刻的。唐王朝派遣的使臣不都是政府的政治代表,同时一大部分也是文化使者,他们把唐文化传到渤海。渤海积极大量输入中原文化典籍,派使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回国后又加以重用。儒学、中原文化和汉字成为联系渤海和唐朝的纽带,极大地推动了渤海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精神面貌,产生了对唐王朝极大的向心力和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本章将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主要从佐证资料比较丰富的考古学角度和宗教思想、儒学等方面来分析渤海文化与此时期的东北亚文化的关系。另外,从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分析渤海与日本平安时代文化、新罗文化的关系来证明渤海文化是东北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结论部分主要对渤海文化与东北亚各国文化的关系及渤海文化在东北亚文化圈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性概述。
【关键词】:渤海文化 东北亚各国文化 文化交流 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9-10
  • 1.2 相关研究现状10-11
  • 1.3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海东盛国"之文化—渤海文化13-18
  • 2.1 卓越的渤海文化成就13-16
  • 2.2 渤海文化的特点16-18
  • 第三章 公元7—10世纪中叶的东北亚各国文化18-28
  • 3.1 以唐文化为中心的东北亚文化圈的形成18-22
  • 3.2 公元7—10世纪中叶的东北亚各国文化22-28
  • 第四章 渤海文化和公元7—10世纪中叶东北亚各国文化的关系28-39
  • 4.1 渤海文化和唐文化的关系28-33
  • 4.1.1 从考古学角度看两者的文化关系28-31
  • 4.1.2 从精神文化角度探求两者的文化关系31-33
  • 4.2 渤海文化与日本、新罗文化的关系33-37
  • 4.2.1 从文学上看渤海与日本的文化交流33-36
  • 4.2.2 从音乐舞蹈、历法等方面看渤日文化的交流36-37
  • 4.3 渤海文化在公元7—10世纪的东北亚文化圈中的地位37-39
  • 第五章 结论39-42
  • 致谢42-43
  • 参考资料43-4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包鸿梅;渤海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魏影;古代朝鲜志怪小说与魏晋志怪小说的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82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582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d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