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熊十力以心为本的人格理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13 00:17

  本文关键词:知识论与哲学——评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07年

熊十力以心为本的人格理想研究

金伊花  

【摘要】: 人格有群体和个体人格之分,本文谈的人格主要是指个体的道德自主性和社会的道德理性。熊十力批判性地接受儒道的人格境界观,如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人格,就是影响人的主体行为的精神支撑力以及独立的道德意志;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真人”人格作逍遥游,自由自在,追求的是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境界;心学的代表陆九渊强调人格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的事上工夫;这些都是熊十力人格境界论的理论资源。 熊十力人格理想的基础是心本体论,他从三个方面来阐释:一、“体用不二”,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二、“翕辟成变”,翕与辟就是物与心的关系。三、“反求自识”,本体就是本心,本体不必外求,应当从内心来领悟。总之,他强调人格的确立是要求内在自我的建立。 熊十力人格理想的哲学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他找到了中国文化真正的传统是《易》刚健自强的精神;其次,他创造性地接受儒、道、佛各家学说并提出体用论,而其宇宙论和人生论都是建立在以心为本的心学基础上;第三,他强调人格的自由和独立,只有建立自由而合理的社会,理想人格才有可能实现;最后,他的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的人格和生活实践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面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人文价值的丧失、道德意识的危机、生命本性的困惑等现象,熊十力心忧天下,认真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重新反省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这在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人格建设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他的以心为本的人格境界论的目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6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英文摘要6-7
  • 绪论7-8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8-15
  • 1 孔子和孟子的儒家人格理想8-11
  • 2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人格理想11-12
  • 3 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人格理想12-15
  • 第二章 熊十力人格理想的哲学基础:心本体论15-21
  • 1 体用不二15-17
  • 2 翕辟成变17-18
  • 3 反求自识18-21
  • 第三章 熊十力人格理想的内涵和特色21-31
  • 1 倡导刚健自强的人格理想21-23
  • 2 融合儒、道和佛的人格理想追求23-25
  • 3 强调人人平等自由的独立人格25-27
  • 4 感召世人的实践的人格力量27-31
  • 结语31-33
  • 主要参考文献33-36
  • 后记3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军;知识论与哲学——评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文彦;先秦诸子文学的人格品位及其社会价值[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3 万光军;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略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周瑾;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J];中国道教;2003年02期

    5 杨谦;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J];道德与文明;2004年04期

    6 丁为祥;方方面面熊十力[J];读书;2002年07期

    7 孙大军;;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解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章国平;陆九渊独立型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周金华;论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及其成因[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高瑞泉;默识与体认——熊十力的直觉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3 李杰;;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4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7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曹智频;解心释神:从现代新儒家看庄子的功夫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王慧;;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琰;;《我思与我在》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10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强;应当重视陆象山研究(代序)[J];抚州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2 郑晓江;论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抚州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3 冯光;陆象山主体性教育思想新探[J];抚州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4 高瑞泉;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庞朴;;“使由使知”解[J];文史知识;1999年09期

    6 谢丰泰;宋明新儒学的逻辑发展及阳明心学的哲学意蕴[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汤一介;;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04期

    8 俞吾金;马克思本体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J];哲学动态;2001年10期

    9 冯友兰;宋明道学通论[J];哲学研究;1983年02期

    10 张红安,齐修远;扩大交往与理解,共同面对世界问题——“世纪之交的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2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瑞泉;默识与体认——熊十力的直觉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柴文华;论熊十力的人伦哲学[J];学习与探索;2002年05期

    3 阳 征;“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2年01期

    4 丁为祥;方方面面熊十力[J];读书;2002年07期

    5 叶百泉;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孔子研究;2002年01期

    6 史炳军;个体自由的形而上思考——评熊十力的心本论[J];理论导刊;2002年09期

    7 李清良,郭瑞芳;立志说:熊十力的阐释态度论——熊十力阐释思想研究之一[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秦平;近20年熊十力哲学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4年12期

    9 张天行;;“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熊十力全集》读后[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10 贡华南;;从“相”到“象”——熊十力哲学的易学归向[J];周易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士敏;;儒学的“还原”——评熊十力的《原儒》[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散木;[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陈仁仁;[N];光明日报;2001年

    3 张卓;[N];光明日报;2003年

    4 陈来;[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N];文学报;2008年

    6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 丁为祥;[N];光明日报;2009年

    7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汝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雷于怀;[N];湖北日报;2011年

    9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其成;[N];东方早报;2012年

    10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赵建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海龙;本体的困惑—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林家虎;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凤鸣;熊十力体用哲学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曹传安;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刘守政;熊十力“新致良知”研究[D];华侨大学;2007年

    4 金伊花;熊十力以心为本的人格理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朱琳;熊十力的直觉思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杨秀;熊十力政治哲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林丹;熊十力“体用”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振贵;熊十力的“量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南民族大学;2006年

    9 李子轩;熊十力对老庄思想的诠释[D];河北大学;2014年

    10 谢恩廷;熊十力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知识论与哲学——评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9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69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b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