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历史题材小说名词解释_历史小说排行榜前十名_《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30 00:16

  本文关键词: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08年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

刘进军  

【摘要】: 迄今为止,理论界、评论界对历史题材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只是针对单一类型的历史题材小说进行的研究与论证。面对不同题材的历史小说,理论界表现出的是冷、热不均的研究态势。“热”,指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将注意力大多拘泥于“新历史”的小说上面。多年来,理论界对“新历史”小说与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研究论文多如牛毛。可以说,中国“新历史”小说之所以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主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理论界、评论界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伴随着清宫历史电视剧的热播,以二月河、唐浩明、凌力等作家创作的作品为代表的长篇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尤其是明清历史题材小说)也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热情关注与研究。尤其是在《张居正》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更加受到重视,一大批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应运而生。但是,我们也能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看到,学术界对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个别作家、个别作品的个案层面之上,还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热的只是几个作家、几部作品。既然历史题材小说研究有热的一面,那么也就必然有冷的一面。“冷”的主要表现有:(1)研究视角单一,政治标准仍在主导研究者视野。(2)研究方法单一,对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研究没有采用普适性的现代性理论,仍在用框架式的话语来阐释、评论文本。(3)更多地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纳入到“战争”的序列中进行解读,忽略了其自身文学题材的丰富性。(4)以偏概全,忽略了全球化与新的文化语境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影响。(5)研究视野狭隘,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各自为政,各有各的阐释、分析,却没有人将三者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由此可见,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背后,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与失重的混沌状态,不同题材的历史小说受到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尤其严重的是,各种不同题材的历史小说之间缺乏有效、合理地沟通与联系。在学术界的眼中,它们被视为一个个单独的结构,结构与结构之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表现出明显的疏离态势。我们只能见到结构内部的梳理与对话,而无法见到结构之间的互相交流。由此可见,近年来理论界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梳理与研究只是一种历时性的演示,展现给我们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线性文学史框架。但实际的情况是,多种历史题材小说齐头并进(有出现的时间早晚之分),它们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下对历史所发出的音响是喧闹与复杂的。本人在阅读大量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与西方历史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拟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统一论述,从而理清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脉络,全面揭示其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绪论部分,首先是梳理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渊源,阐明中国古代小说是怎样在与历史的纠缠不清中脱颖而出的。其次,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命名与发展,以及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兴盛与衰落情况。第三,介绍新时期开始之后,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最后,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做出初步的划分与定义。 第一章主要论述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新时期政治、文化语境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探讨了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下,中国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本节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命名进行了探源;第二部分介绍了新时期初始的政治语境与文化语境;第三部分叙述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脉络。第二节归纳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民族国家视野下的革命史诗品格。本节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形式上论述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波澜壮阔的历史空间;第二部分从内容上总结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与客观历史的真相。第三节从“由神到人、向内转的平凡人生”、“抽空阶级意识的各色终生相”、“传奇性的叙事模式”、“侠气与匪气的世俗英雄主义”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革命英雄形象的嬗变。第四节从“现代性”的角度论述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两个关键词“国民性”与“革命”。 第二章论述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从主流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阶级斗争史出发,概括了80年代前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节探讨了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生成背景——三足鼎立的文化板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80年代中期以后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新时期三足鼎立的文化立场。第三节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立场出发,概括了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民族、国家、史诗三大特性。共分为三部分,一是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实用理性”关照下的“以史为鉴”;二是民族国家视野下的大历史图景;三是史诗视野下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第四节从面对全球化语境的精英知识分子立场出发,概括了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中历史与文化的想象张力。在探讨了新时期知识精英立场下的历史传统文化全息图景之后,分别介绍了文人士子的辛酸史、帝王将相的荣辱史以及纷繁的儒、道、释文化史。第五节从大众民间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逸趣。本节首先介绍了读者期待视野下的大众文化与民间通俗文化;其次,推出了大众民间文化的天命史观:循环;第三,详细考查了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情欲叙事;第四,介绍了来自民间的通俗文学形式:传奇与章回体。 第三章论述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本章共分七节,第一节介绍了西方新历史主义的有关理论,理清了“新历史主义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之间的纠葛,并为“新历史小说”进行定义。第二节,从解构与建构的角度,阐释了新历史小说对传统权威话语与宏大叙事的消解。第三节,从家族史、生活史、战争史、民家史、生存史五个角度描绘了新历史小说中纷繁的历史图景,展现了作家对历史主体的重新体认与建构。第四节介绍了新历史小说中的人与人性。第五节描绘了历史的偶然性与神秘性。第六节通过介绍新历史小说中作者搭构的共时性、循环型的时空体,展现了历史的寓言化。第七节主要阐释新历史小说的后现代性特征,包括:戏谑、反讽、戏仿等样式。 结语部分主要是借用“互文性”这一文学评批工具,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进行比较。通过“史诗性”与“反史诗性”、“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英雄”—“帝王将相”—“人”、三种不同的文本背后的历史观念四组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中隐性联系的“互文性”比较,得出最终的结论,即:只有掌握了“现代性”这把钥匙,我们才可以彻底打通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的界限,对它们加以系统性的整体考察,从而实现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总体把握。新时期的历史题材小说始终对应着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没有现代性,就不会有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它从现代性中来,它到现代性中去,它始终与现代性进行着文学的互动与精神的沟通,并始终参与着现代性的民族国家想象建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3
  • 绪论历史想象与文学想象13-33
  • 第一节 隶属与暧昧——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渊源13-24
  • (一) “历史”、“小说”何谓?14-17
  • (二) 古代小说与历史的纠缠17-24
  • 1、史官文化与稗史小说17-20
  • 2、讲史评话与历史演义——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破茧而出20-24
  •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命名与发展24-29
  • (一) 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24-27
  • (二) 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余绪与“17 年”历史题材小说发展概况27-29
  • 第三节 世纪末与世纪初的遥相呼应——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29-33
  • (一)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概况29-31
  • (二) 新时期不同类型历史题材小说的划分与定义31-33
  • 第一章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33-101
  • 第一节 新时期政治、文化语境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33-53
  • (一)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探源33-35
  • (二) 文学与政治的互动——新时期初始的政治语境与文化语境35-41
  • 1、新时期初始的政治语境对文学的影响36-39
  • 2、新时期初始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的影响39-41
  • (三) 世纪之交的崛起——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脉络41-53
  • 第二节 传承与疏离——民族国家视野下的革命史诗品格53-69
  • (一) 形式上的史诗化: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55-62
  • (二) 内容上的史诗化:宏大叙事与客观历史的真相62-69
  • 第三节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英雄形象的嬗变69-89
  • (一) 理想、本真、另类——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英雄与英雄主义书写的嬗变69-74
  • (二) 英雄:由神到人、向内转的平凡人生74-81
  • (三) 英雄:抽空阶级意识的各色众生相81-83
  • (四) 英雄:传奇性的叙事模式83-86
  • (五) 英雄:充满侠气与匪气的世俗英雄主义86-89
  • 第四节 关键词——关于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图景的哲学思89-101
  • (一) 关键词之一:革命89-94
  • (二) 关键词之二:国民性94-101
  • 第二章: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101-180
  • 第一节 主流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阶级斗争史——80 年代前期古代历史题材小101-117
  • (一) 80 年代前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概况101-104
  • (二) 政治化的历史观照104-107
  • (三) 整齐、划一的古代史107-117
  • 第二节 三足鼎立的文化板块——80 年代中期以后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117-125
  • (一) 80 年代中期以后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117-121
  • (二) 文化合力撞击下的历史文学产物121-125
  • 第三节 民族、国家、史诗——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历史文学想象诉说125-147
  • (一) 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实用理性”观照下的“以史为鉴”125-130
  • (二)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大历史图景130-139
  • (三) 史诗视野下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139-147
  • 第四节 历史与文化的想象张力——精英知识分子立场的历史诉说147-167
  • (一) 新时期精英知识分子立场下的历史传统文化全息图景147-153
  • (二) 精英文化:文人士子的辛酸史153-157
  • (三) 权谋文化:帝王将相的荣辱史157-163
  • (四) 儒、道、释的多元文化景观:纷繁的文化史163-167
  • 第五节 大众文化与民间逸趣的合谋167-180
  • (一) 读者期待视野下的大众文化与民间通俗文化167-169
  • (二) 循环:大众民间文化的天命史观169-174
  • (三) 情欲叙事:大众猎奇心理与自然人性欲望书写的合谋174-176
  • (四) 传奇与章回体:来自民间的通俗文学形式176-180
  • 第三章 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180-245
  • 第一节 何谓“新历史小说”180-191
  • (一) 混乱的命名与定义180-184
  • (二) 西方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内涵与外延184-189
  • 1、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184-186
  • 2、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特征186-188
  • 3、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188-189
  • (三) “新历史小说”的命名189-191
  • 第二节 解构与颠覆——新历史小说对传统权威话语与宏大叙事的消解191-199
  • 第三节 纷繁的历史图景——新历史小说对历史主体的重新体认与建构199-214
  • (一) 兴衰变迁的家族史:小历史对大历史的置换199-201
  • (二) 日常生活的世俗史:历史的零散性201-203
  • (三) 含混的战争史:对另类历史的重新思索203-205
  • (四) 色彩斑斓的民间史:关于民族历史的隐秘诉说205-209
  • (五) 晦暗的生存史与欲望史:权力与暴力、性欲与情欲209-214
  • 第四节 异样的视域——新历史小说中的人与人性214-221
  • (一) 历史映像中的人214-217
  • (二) 关于人性的诉说217-221
  • 第五节 捉摸不定的命运——历史的偶然性与神秘性221-226
  • 第六节 共时性、循环型时空体:历史的寓言化226-230
  • 第七节 戏谑、反讽、戏仿——新历史小说的后现代特征230-245
  • (一) 戏谑的喜剧历史231-234
  • (二) 反讽的荒唐历史234-238
  • (三) 戏仿的滑稽历史238-245
  • 结语:历史的互文性——关于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现代性”情结245-259
  • (一) 文学批评的工具——互文性245-247
  • (二) 互文性的对话——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247-259
  • 1、“史诗性”与“反史诗性”: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247-250
  • 2、“螺旋上升”的必然与“循环往复”的偶然: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250-252
  • 3、“英雄”—“帝王将相”—“人”:“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252-254
  • 4、文本背后的历史观念: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历史观254-257
  • 5“、现代性”与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文学互动257-259
  • 注释259-281
  • 参考文献281-285
  • 后记285-28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28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陆;试谈罗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2 刘进军;;商业市场运作与红色情结的合谋——论世纪之交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电视剧崛起[J];山东文学;2008年04期

    3 王仲生;历史是一种对话——土地、战争与人[J];小说评论;1990年05期

    4 陈金泉;;审美价值艺术回归的精神跋涉——俞林、杨佩瑾、罗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漫评[J];创作评谭;1999年03期

    5 沈阳;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异类——重读《百合花》[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陈鼎如;试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崇高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7 孙先科;“个人无意识”及其“碎片化”的存在方式——论“前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叙事的话语“裂缝”[J];中州学刊;2004年02期

    8 刘秉山;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喜读马加长篇小说《血映关山》[J];满族研究;1996年03期

    9 徐小凤;;从“英雄浪漫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的潜移——论新时期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审美观念的转变[J];船山学刊;2005年04期

    10 阳丽君;王东祁;;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原因之探讨[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贺仲明;[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杨光祖;[N];甘肃日报;2003年

    3 阎连科;[N];解放日报;2002年

    4 曾庆江;[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路侃;[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进军;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文中;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人物话语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苏丽璇;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信仰叙事[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78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3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