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大学生媒体多任务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25 10:26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持续更新,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使用媒体的方式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媒体多任务使用的不断增加。本研究使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积极心理健康量表和媒体多任务指数调查问卷对首都师范大学318名在校生进行了两年的问卷追踪调查。探讨媒体多任务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帮助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体、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媒体时间为13.23小时,最多的使用时间为上网,同一时间平均进行3.5个媒体活动。2、看印刷媒体与消极心理健康负相关,与积极心理健康正相关。看电视和听无音乐的音频与积极心理健康正相关。玩游戏和上网与消极心理健康正相关。发电子邮件与消极心理健康负相关。3、媒体多任务指数(MMI)与听音乐、玩游戏、打电话、上网正相关。媒体多任务指数与焦虑、压力正相关。4、2013年大学生的消极和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2012年。5、每天使用3.4423.01小时媒体的大学生较使用低于3.44小时和高于23.01小时的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健康水平低。6、MMI=5.53时的焦虑和压力水平高于1.47=<MMI<5.53时的焦虑和压力水平。结论及建议:1、大学生对媒体使用的需求较高,同时进行的媒体活动较多。多数时间花费在上网、即时通讯和看印刷媒体上。适当地进行媒体活动,保持在一定程度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和压力。而无论使用媒体时间的长短多少,都无法提高积极心理健康的水平。2、在中国,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始于入学以后的第二年。教育工作者应对入学第二年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3、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提倡阅读、使用邮箱,适当看电视和听音频,减少游戏和上网。4、同时进行的媒体活动越多,焦虑和压力水平越高。故不提倡大学生进行媒体多任务。

【关键词】 大学生; 媒体多任务; 心理健康; 追踪研究;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1媒体多任务
1.1.1媒体多任务的内涵
多任务(Multitasking),也称为多重任务、同时执行、并发进行、重叠活动、平行活动、平行加工、多次时间运用、任务转换或分享任务时间,起源于计算机技术领域(Rosen,2008)。计算机制造人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汇编程序使同一台计算机可以近乎同时地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切换。在生活中,为提高效率人们广泛效仿这种做法。以至于纽约时报编辑曾这样说道:“多任务已经成为了 21世纪成功公民的符号”(Connolly, 2007)。
但是,大部分研究人员不同意人脑与计算机多任务应用原理相同这种说法。Bobinski (2006)表示人们对于大脑就像是一台电脑这种说法存在误解,他认为人们设计电脑进行多任务,而人类的大脑在多任务环境中却是不适宜运行的。Lohr (2007)指出了人类进行多任务的关键局限在于人类不可能同时集中注意力于两件事上。Solso (1991)提出电脑可以高速运用数学函数,遵守逻辑规则,而相对而言人类却做不到。人类可以进行总结概括、判断推断、理解复杂的概念和产生情绪,而电脑做不到甚至不可能做到。把人比作电脑此种类比也受到Matthews, Davies, Westerman和Stammers (2000)等学者专家的批判。
对于人类进行多任务的原因,不同学者持不同说法。Pashler, Johnston和Ruthrufff(2001)认为人可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同时进行重复性较高的活动。这解释了人们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进行常规工作一边思考的原因。jetter (2007)提到多任务的原因是任务被自动化后互不干扰,他认为一项任务可以自动化是因为反复练习,自动化后就有基底神经节负责控制这项活动,以方便大脑关注新信息。Healy (2004)还提出了负责多任务的脑部位,即前额叶的前半部分,也叫做大脑的执行部分、布罗德曼第10区或额叶第10区。他的这种观点与大多数神经科学家一致。

人们能够做到简单的任务同时进行,而对于复杂的任务,多数研究支持高效同时进行多种复杂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观点。jetter (2007)表示人们不可能快速交替或快速排序地将有意注意施加于不同的任务上。

 

1.2心理健康
1.2.1心理健康的含义
“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心理健康标准本身的研究较多,对心理健康内涵与实质的探讨较少”(叶一鸵,2003)。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对于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内涵界定一直保持争论状态。研究者对近20年间我国心理健康定义的研究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定义的论文数量正逐年增长。但迄今为止,学者们仍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邓云龙,戴吉,2010)。

对心理健康定义的探索,历经了消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和完全心理健康三个取向阶段(Keyes,2009)。如图1所示,消极心理健康取向阶段,是以精神病理学为基础的取向阶段。在这种概念影响下,人们通常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该取向属于一维结构,即心理障碍的有或无,包括内生性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和外显性心理障碍(如行为障碍)两方面,以《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作为心理健康诊断标准(王鑫强,张大均,2011; Suldo, Shaffer, 2008)。但以上取向却遭受了大量质疑。随着质疑声不断高涨,无数学者专家提出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行为问题或情绪紊乱,也仍没有达到健康的水平,笔耕文化传播,这样的人至多可以说是消极的心理健康(张大均,2005)。Jahoda (1958)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概念,并将其与消极心理健康作出区分,他表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张大均和王鑫强(2012)提到积极心理健康也称有益健康。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的积极面被广泛的强调,研究者们进一步将幸福感作为了积极心理健康的指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Keyes (2009)的研究中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为幸福感,包括情感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个方面。至今,对心理健康定义的最新界定结果为完全心理健康,也称完全状态,Whole State (张大均,王鑫强,2012)。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便提出:健康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疾病虚弱的缺乏(WHO,1946-1948)。梁宝勇(2012)将心理健康视作一种充满生命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适应环境并有积极的内心体验的心理完好状态,他称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心理上的完好状态(A Stateof Complete Mental Well-being),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不衰弱。完全状态阶段是对消极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健康片面强调一维结果的超越。完全心理健康将消极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健康结合在一起,既包含心理障碍的缺失,也包括心理机能积极的一面,二者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

 

研究大学生媒体多任务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2.1问题提出
2.1.1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对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以横断研究为主,横向研究在一个时间点上的结果无法探讨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
(2)对心理健康指标的测量较为笼统,评估不全面。
(3)媒体在迅速发展,它的现状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重新去探讨。(4)多数研究只关注了同一时间使用的某一种媒体,没有涉及媒体多任务。媒体多任务是当前媒体使用的新趋势,国内媒体多任务研究很少。
2.1.2本研究讨论的问题
(1)考察当今国内大学生使用媒体每周的总时间以及各个媒体的周时间。
(2)考察国内大学生的媒体多任务指数,即同时进行多少个媒体活动。
(3)考察大学生两年吋间心理健康的状况以及变化。
(4)探讨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预测、直接和问接的关系。

(5)探讨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原因:时问发展、媒体使用时长、媒体多任务。

 

2.2研究假设
(1)媒体使用总时间、12种媒体单独使用吋间、媒体多任务使用与抑郁、焦虑、压力成正相关,与积极心理健康成负相关。
(2)媒体使用总时间、12种媒体各自使用时间、媒体多任务指数是心理健康各指标的预测因子,且是消极心理健康指标的正向预测因子,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负向预测因子。
(3)媒体使用(12种媒体使用总时间、使ffl时问最长的媒体、媒体多任务指数)对两年的心理健康变化(抑郁、焦虑、力、积极心现健康)起到了中介或调节作用 。
(4)2012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2013年心理健康水平,其体体现在2012年抑郁、焦虑、压力分值高于2013年,2012年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低于2013年。
(5)媒体使用总时间越长,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具体体现在高于一个标准差的媒体使用总时间的消极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介于正负一个标准差和低于一个标准差的消极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个标准差的媒体使用总时间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介于正负一个标准差和低于一个标准差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

(6)媒体多任务使用的活动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具体体现在高于一个标准差的媒体多任务使用指数的消极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介于正负一个标准差和低于一个标准差的消极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个标准差的媒体多任务使用指数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介于正负一个标准差和低于一个标准差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

 

2.3研究目的和意义
2.3.1理论意义
现代化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心理素质的对抗。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不得不要求在培养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其内在心理的发展变化。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持续下降。这提醒人们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扰,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外,促使研究人员还需剖析大学生心理变化的产生原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自身因素;二是学生自身因素以外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作为社会环境因素之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在很大层面上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接受讯息最快的群体,媒体对其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使用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同时使用多种媒体,即媒体多任务被人们广泛应用。媒体多任务对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外对媒体多任务的研究较多,而国内少见,急需获得国内媒体多任务使用的资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三部分研究对象与方法.................19
3.1研究对象..................................19
3.2测量工具..................................19
3.2.1抑郁—焦虑一压力量表.................19
3.2.2积极心理健康量表.................20
3.2.3媒体多任务指数调查问卷.................20
3.3现场施测..................................21
3.4数据分析..................................21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22
4.1基本描述性统计分析.................22
4.2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22
4.3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3
4.3.1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23
4.3.2媒体使用对两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中介效应检验........23
4.3.3媒体使用对两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调节效应检验........24
4.4不同时间点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检验.................26
4.5 12种媒体使用总时间长短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检验........26
4.6媒体多任务指数(MMI)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捡验........27

第五部分分析与讨论..................................28

 

第五部分分析与讨论

 

5.1媒体使用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1.1 12种媒体使用总时间
由结果可知,本研究12种媒体使用的总时间为每周平均92.58小时,约每天使用媒体13.23小时,超出了半天的时间。这打破了 Pea等人(2012); Roberts和Foehr(2008); Norman (2013); Ofcom 和 GfK (2010)的调查结果。也超越了 Rideout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1999年每天使用媒体7小时29分钟、2004年的8小时33分钟、2009年的10小时45分钟。比2009年Rideout等人的研究结果增加了 23.07%。可见,媒体使用在不断攀升,人们对媒体的依赖与日俱增。
Rideout等人(2010)曾指出青少年看电视、听音频音乐、用电脑、玩视频游戏、读印刷读物和看电影等使用各种媒体的时间大大超出了在学校上课和陪同父母的时间。通过本研究得出的媒体使用时间之长的结果,也与研究者表达的意思保持一致,即媒体使用的时间超出了现实生活中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时间。
从12种媒体使用总时间的最大值387.50小时可以看出,12种媒体时间是有重合的,因为一周时间为168小时。可以这样理解,被试在使用某种媒体时也在使用另一种或几种媒体。这也验证了媒体多任务使用的存在,并且这种存在楚广泛的。
5.1.2 12种媒体单独使用时间
从结果來看,对各个媒体使用周时间的排序,前三位的媒体分别是上网、即时通讯、看印刷媒体;后三位的媒体分别是发短信、听无音乐的音频、发电子邮件。
Lenhart, Purcell,Smith和Zickuhr (2010)表示无线网络的使用在逐年增加,73%的青少年每天要花费37分钟来上网,而这个数字在持续增加(Rideout et al.,2010)。本研究的结果为每周上网时长为24.53小吋,平均每天花费3,50小时,远远超出Lenhart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正是网络使用的普遍性,使与网络密切相关的即时通讯,如qq、微信等应用程序得以被迅速传播。
另人欣慰的是看印刷媒体的时叫排名靠甜。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纸媒更应得到推崇,传统媒体不应被人们忘记,在信息传播飞速的时代,放慢生活的步伐,回归传统文化是值得被肯定的。

国外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天当中,人们平均每天花费4小时看电视和视频,1.75小时听音乐或广播,1小时玩电脑,将近0.75小时打电子游戏或用来阅读。本研究看电视的结果为每天0.39小时,看视频的时间为每天1.26小时,听音乐和广播的总时间为每天1.14小时,打游戏的时间为每天0.40小时。在看电视和视频、听音乐或广播、打游戏上,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低于国外研究结果的。也就是说本国大学生更青睐花更多的时间上网。

 

第六部分研究结论

 

1、大学生对媒体使用的需求非常高,同时进行的媒体活动较多,大多时间在上网、即时通讯和看印刷媒体。 
2、不同媒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媒体多任务指数(MMI)与听音乐、玩游戏、打电话、上网成显著正相关。
3、看印刷媒体与消极心理健康负相关,与积极心理健康正相关。看电视和听无音乐的音频与积极心理健康正相关。玩游戏和上网与消极心理健康正相关。发电子邮件与消极心理健康负相关。
4、入学第二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入学第一年低。
5、每天使用一定时间的媒体可以降低消极心理健康水平。

6、同时进行的媒体活动数量较多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七部分研究建议

 

研究结果发现,媒体使用尤其是媒体多任务使用在国内是普遍存在的,且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启示,希望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性建议。
1、由本研究的结果可知媒体使用的时间远超国外媒体使用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在国内的发展极为迅速。但使用上需要适度。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媒体的时间不宜过长但也不应阻止。适当地使用媒体不仅不会危害人们的健康,反而对人际关系、自身发展有帮助。但研究结果还指出无论使用多长的媒体时间,都无法提高积极心理健康的水平,这说明,媒体使用时长会影响抑郁、焦虑、压力这样的消极心理健康,而无法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积极情绪和满足感。

2、多看纸媒体或少上网可以降低玩游戏的几率,这给那些游戏成瘾的人们提供了缓解成瘾的另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金.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2] 曹东.  封闭式院校学生微博使用的心理需求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12(Z1)
[3] 梁宝勇.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04)
[4] 张大均,王鑫强.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5] 喻瑶,熊忠元,王剑.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6] 王鑫强,张大均.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 中国特殊教育2011(10)
[7] 文迤.  大学生心理健康[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5)
[8] 张宝君.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
[9] 邓云龙,戴吉.  心理健康标准的中国文化解读尝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1)
[10] 姚本先,何玉梅.  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02)


本文编号:10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8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