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北京市单双亲家庭初中生绘画心理表征分析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27 09:50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北京市单亲与双亲家庭初中生关于“家”主题绘画的心理表征的异同,并结合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绘画活动与学生心理面向间的关系,进而探寻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Therapeutic Art Education)活动在中学开展的可行性及意义。笔者强调研究的应用性、探索性和描述性,选择了案例研究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市4所学校6个班级共211名初中生,其中23名单亲家庭学生。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定性数据——“学生画‘家’作品、学生本人画‘家’感受、研究者观察”与定量数据——“人格和家庭量表问卷”结合,活动设计中创新性地加入了学生本人自己对“家”的画面的解释,避免之前相关研究过于偏重研究者对画面的主观概括,同时学生本人的文字表达弥补了定量研究的数据单一性问题。本研究提供了“艺术治疗在学校”的可能性,活动方式可充实当下初中生美术课堂和心理课堂的丰富性和入文性。此外,笔者还选取其中的1名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与其共同进行了为期15周的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整个研究过程笔者试图探寻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在初中生中的价值。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指通过识别并运用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治疗益处来进行教学的美术教育。其目的并不在试图为对象做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更倾向于将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关注其所担忧,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支持性的回应。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充分认识到艺术创作是一个理想的媒介来展现学生多种多样的担忧与情绪,更试图将艺术创作提升到帮助其达到智力、美学、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等各方面成长的平台。研究发现,单双亲家庭初中生的绘画表现在画面布局、人物动作、象征符号等方面具有异同性。且画“家”的绘画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培养其自我察觉能力,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了学生平时很少表达出来的感激之心、快乐情绪和心理压力等。通过绘画活动的沟通能够增进师生、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健康自然的发展。本研究总结出可实施的操作原则为笔者与中学班主任、美术、心理教师合作进行艺术治疗取向美术教育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美术教育; 艺术治疗; 家庭动力绘画; 绘画心理表征; 
 

第一章绪论

在研究生研究期间,笔者参与了自闭症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流浪儿童以及有病痛干扰儿童的美术教学活动后认识到,“家”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且在实践中证明,将艺术治疗理念运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情绪和行为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为了进一步探寻这一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笔者选择以家庭动力绘画为主题、以家庭背景因素不同的单亲家庭学生与双亲家庭学生作为本研究的对比研究对象。需要提出的是,本文并不认为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能力上因家庭环境不同而有优劣,只是将学生分为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两类,本文仅研究其绘画作品与其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事实上,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单双亲家庭学生面临同样的学习压力,以及同样的对家庭温暖的强烈需求。一方面,观察对比两组学生在家庭动力绘画创作与其家庭环境认识的表征关系上的相同与区别;另一方面,探索家庭动力绘画过程是否有助于单亲家庭学生表达情感(即绘画过程对儿童心理的治疗作用)。试图通过对比北京市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初中生关于“家”的主题绘画表现方式的差异性,来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面向。并通过与学校一线教师的沟通探寻艺术治疗取向美术教育活动在初中教学中的价值。
..........

第二章文献探讨

一、审视艺术治疗与艺术教育
本文重点探讨上文中所提到的需求四,设计并实施了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来帮助在校初中生表达对家的感受和提高自我情感体验。这一点践行了蔡元培的美育理念,他认为美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都提供给人们得以美感熏陶的场所,从学校来看,从幼儿园的粘土、唱歌等活动,到大学的美术、戏剧专业的设置都属美育之列。家庭中,家里清洁整齐,没有粗暴和打骂行为也是好的美育环境。美国艺术治疗领域的发展也影响了艺术治疗在其他国家产生和发展,包括荷兰、日本、加拿大等。除美国之外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在艺术治疗领域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都有专门的艺术治疗学会。在艺术治疗的地位越发重要之时,也相继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治疗著作、杂志及网站,为艺术治疗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交流平台,研究成果的详细内容笔者已列在本文的参考文献中。目前,艺术治疗在一些西方国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殊教育等诸多领域。

二、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的概念界定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基础的教育门类,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的学科本体指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教育功能有良性影响。具体实施的落脚点不同呈现出了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本文所探讨的“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以及所设计和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偏向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旨在通过学生画“家”、学生本人表达画“家”感受的活动帮助学生表达情感、疏导情绪并完成自我认知过程。同时活动实施者的研究观察也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同时为以后课程设计和活动设计提供想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13
一、研究者和研究对象..............13
二、研究工具..............14
三、研究设计......15
第四章研究结果的讨论.........18
一、团体研究--4所中学初中生的“家”主题绘画活动..................18
二、个案研究——1位单亲家庭初中生为期15周的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24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34
—、结论............34
二、研究限制与建议.......35

第四章研究结果的讨论

一、团体研究--4所中学初中生的“家”主题绘画活动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单亲家庭儿章与双亲家庭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十个方面体现出的高、中、低强度差异,其中高强度和低强度是需要尤其关注的。例如,在亲密度、独立性、成功性、控制性上,双亲家庭的孩子要高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而娱乐性方面,单亲家庭的高强度要多一些,中强度却少于双亲家庭,这部分愿意需要心理学的支持和进一步对学生的了解才可得知,我们可以参看下图中一个单亲学生画的“我的家庭”,用的是娱乐性的表达手段。如上页图所示,单亲家庭学生的上学或工作具有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处在低维度的人较多,那么如何通过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学过程去帮助这些学生,笔耕文化传播,从而体现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笔者认为在进行团体研究的过程中应把握最好的引导时间点,例如一位学生坐了很久,说“我不会画,我家里什么也没有”,笔者和他对话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引导,慢慢帮助他回忆,并相信他能够做到,活动结束时他完成了作品。笔者发现,在过程中的引导是最关键的,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成功感。但是班级人多的时候不能够帮助所有类似情况的学生。

二、个案研究——1位单亲家庭学生为期15周的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
治疗的前期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4次的绘画活动建立治疗关系,每次小时。治疗关系主要是通过绘画过程中我与小楠的互动来实现。具体方法,一是通过语言和行为对小楠的作品进行肯定,例如,对他所选择的颜色给与赞同;二是绘画过程中与其相互合作与探讨,而不是以命令的口吻来指导他,例如,在进行写生的练习中,我会和小楠一起商量将物品摆放在哪里。总结,这次治疗让小楠的情绪很好地发泄了出来,尤其是在涂“过去的树”时,选了大面积的红色和黑色来涂,而且用力塗抹,非常得投入,是在前次治疗中从来没有过的。他一边涂一边很有力的说出画中描绘的场景。不难看出,“过去的树”旁的叶子的代表的是他自己的感受,那片被救了的叶子是他自己。若让小捕直接画“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会有很大难度,但如果是转化为树,他一方面可以降低防备心理,另一方面更容易描绘、表达出来。这次治疗过后,可以初步地确定过去父母离异对小楠带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次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评估作用。
.......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结论
本研究使被试学校的教师认识到了与学生沟通的欠缺,同时表示将在今后继续深入对“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的探索。一些心理老师决定一同加入后续研究从而使活动进入美术课堂和心理课堂中来。要提到的是,研究者本人带领能够使较为孤僻、叛逆的学生表达较为充分,而原美术教师带领能使中间阶段学生表达充分,关于实施者这一变量也在今后研究中继续探讨。经过笔者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从指导理念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总结出活动操作原则,与相关研究者分享。指导理念方面,要把握住儿童自助原则、与儿童共情原则、儿童表达为主原则。实际操作方面应掌握多观察少评定原则、重视夸张部分原则、材料的使用与活动设计相匹配原则、通过语言和行为对儿童认可原则。

二、研究限制与建议
笔者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总结和探寻详细的适合指导的方法和原则,以期能够充实艺术治疗在我国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基于时间、人力、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解决。研究虽然选取了不同教学质量的中学作为实验点,但只选取了某区的所学校,在后期研究中应选择更多的区县,提高研究的效度;研究虽然选取了不同教学质量的中学作为实验点,但是只选取了东城区的所学校。不完全具有推广性,在后期的研究中应选取丰台区、昌平等其他区的初中生一同参与研究,这样会提高研究的效度。本研究实施过程中,研究者设计的实验流程是先把带有编号的绘画纸发给学生。为了避免问卷发放影响学生绘画的真实性,将问卷最后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上编号。最后发现一些同学是忘了写,一些同学故意不填编号,甚至有些问卷故意写了错的编号,以至于增加了无效问卷的可能性,如下图所示。在今后的类似研究中应探寻更好的操作方式,分发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北京市单双亲家庭初中生绘画心理表征分析的实验研究,美术教育论文


..............

 


参考文献:

[1] 国文燕.  材料在校外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2] 杨迎.  高中美术中的“涂鸦艺术课”理论实践[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 朱芝庆.  Photoshop在高中电脑美术课程的运用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 张贺双.  教育传播学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5] 王博研.  阿恩海姆理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6] 房斐.  主体与背景—普通高中美术《摄影·摄像》模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7] 彭晓雷.  关于美术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机制”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8] 刘梦.  模式与实施:绘本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9] 王烁.  基于陌生化理论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之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10] 苏铮.  在美术课堂上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10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d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