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16:26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在回顾迷信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区分出一类常见的迷信心理,将之命名为“运气相关迷信心理”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和区分,认为其典型特征是“相信一些事物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或厄运,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及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码和分析,探索发现了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四个突出特点、影响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八个重要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相互作用、促使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形成与发展的两种不同机制。此外,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探讨了大学生自身对其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看法和感受,发现了大学生解读努力、运气、命三者关系的递减模式及判断一个迷信信念或行为可接受程度的三项标准。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大学生运气相关的迷信心理具有“科学倾向”性、功利性、适可而止性及符合情理性四个突出特点;第二,自我效能感、思维类型、成长环境、个人经历、选择性记忆、失控、恐惧和渴望是影响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八个重要因素;第三,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存在两种机制,即信念——行为循环机制和触发行为机制;第四,大学生认为努力、运气、命三者之问的关系遵循努力——运气——命作用递减模式;第五,大学生拒绝或接受一个运气相关迷信信念和行为的标准有三个:是否违背科学或情理、是否过于痴迷、是否带来危害。
【关键词】:大学生 运气相关迷信心理 质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迷信的相关研究综述7-14
  • 1.1 迷信的起源7
  • 1.2 迷信的界定和研究方法7-9
  • 1.2.1 迷信的界定7-8
  • 1.2.2 迷信的研究方法8-9
  • 1.3 迷信的心理学解释9-12
  • 1.3.1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迷信9-10
  • 1.3.2 行为主义视角下的迷信10-11
  • 1.3.3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迷信11
  • 1.3.4 动机理论视角下的迷信11-12
  • 1.4 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12-14
  • 1.4.1 年龄12
  • 1.4.2 内外控12-13
  • 1.4.3 教育水平13
  • 1.4.4 控制感13-14
  • 2 问题提出14-19
  • 2.1 具体问题:运气相关迷信心理14-15
  • 2.1.1 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概念14-15
  • 2.1.2 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概念辨析15
  • 2.2 重点对象:大学生15-16
  • 2.3 主要方法:质性研究16-18
  • 2.3.1 质性研究的概念、特点及其与迷信研究的相容性17
  • 2.3.2 质性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17-18
  • 2.4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18-19
  • 2.4.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8
  • 2.4.2 本研究的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18-19
  • 3 研究一:半开放式问卷调查19-25
  • 3.1 调查工具19
  • 3.2 调查对象19
  • 3.3 调查结果分析19-25
  • 3.3.1 大学生关于运气的观念20-22
  • 3.3.2 大学生群体关于运气的行为22-25
  • 4 研究二:焦点小组访谈25-31
  • 4.1 访谈对象25
  • 4.2 访谈方法25
  • 4.3 访谈结果分析25-31
  • 4.3.1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特点25-28
  • 4.3.2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28-31
  • 5 研究三:深度访谈31-41
  • 5.1 访谈对象31-32
  • 5.2 访谈方法32-33
  • 5.3 访谈结果分析33-41
  • 5.3.1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再分析33-35
  • 5.3.2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各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35-38
  • 5.3.3 大学生对运气相关迷信信念和行为的态度38-41
  • 6 总结与讨论41-43
  • 6.1 总结41
  • 6.2 讨论41-43
  • 6.2.1 研究的信效度及伦理道德问题41-42
  • 6.2.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1:访谈被试招募46
  • 附录2:焦点小组访谈提纲46-47
  • 附录3:焦点小组访谈主题分析47-55
  • 附录4:深度访谈提纲55-56
  • 附录5:深度访谈主题分析56-70
  • 个人简介70-71
  • 导师简介71-72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艳;张进辅;李建;;迷信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2 郭婷;;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07期

3 李小龙;;老年人迷信心理探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4 陈建民;汉语中源自迷信心理的禁忌语[J];语文建设;1986年03期

5 侯杰;迷信心理:科学文明的天敌[J];道德与文明;1996年01期

6 雒焕国;马永霞;张海钟;;当代中国学者民俗与迷信心理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12期

7 陈克娥;;中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社科纵横;2013年02期

8 张典;田一竹;;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9 谢红光,甘涛;运动迷信心理探源及消除对策[J];体育科技;1996年02期

10 吴大兴,姚树桥;迷信心理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霞;陈俊;刘秀艳;;广东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文洁;;中国人迷信心理的起源、发展与现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梁丽;郭成;;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迷信心理的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进辅;陈永艳;;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一名;迷信心理探源[N];河北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李勇;青年人的迷信心理不容忽视[N];长春日报;2006年

3 林子;“不祥数字”的命运走向何处[N];中国商报;2003年

4 陈一舟;“纸二奶”背后的文化滞步与腐朽还魂[N];华夏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罗安宇;小心街头诈骗[N];贵阳日报;2006年

6 陆军;不予变更、更正户口登记的情形[N];人民公安报;2003年

7 吴兴人;警惕“伪科技”迷信[N];人民日报;2005年

8 林建平;“吉祥号码”的温柔一刀[N];江苏经济报;2006年

9 李锦全;无“4”要“8”是传统心理吗[N];北京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艳;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孙煦扬;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质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熊艺;现代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钱刘昤;青少年迷信心理与创造性倾向、批判思维倾向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李林蔚;老年人迷信心理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丹;大学生迷信心理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美婷;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迷信心理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鲁利丽;大学生迷信心理、归因方式、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雪晶;青少年迷信心理及其与认知方式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庆峰;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3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