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性效果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2:01

  本文关键词: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性效果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占用心理资源的机会蜂拥而至,尤其是长久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遭受着生活中的拥挤,噪音等环境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的心理机能耗竭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和压力有关的疾病如身心耗竭综合征,疲劳,抑郁等也会趁机而来。压力、担忧和焦虑等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面有负面的影响。如何减轻和恢复人们的心理疲劳成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以环境为视角,探讨人类从环境中得到心理机能恢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环境心理学家的关注,恢复性环境就是研究热点之一。恢复性环境的研究基于注意恢复理论和压力减少理论,然而在恢复过程上存在分歧,后续研究者缺乏恢复性环境中恢复性效果机理的研究,到底个体在恢复性环境下因压力减少引起了心理资源恢复,还是心理资源本身在恢复性环境中可以快速得到补充,抑或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如果两个理论所揭示的是不同的恢复机制,那么如何区别它们各自的作用过程则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及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共三个实验,均采用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以189名有效被试(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持续性注意测验为实验任务,并以测验成绩单的正确率作为被试恢复指标:实验一验证环境的实证恢复性效果;实验二和实验三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探讨环境恢复性效果产生的心理机制。实验一通过对比观看环境图片被试前测和后测任务成绩已验证环境恢复性效果是否存在。研究结果显示观看环境图片组的被试后测成绩显著提高,表明恢复性环境的确存在心理恢复性体验的作用。实验二基于注意恢复理论设计了简单休息组、任务浏览组、想象放松组和浸入观看组,以探索恢复性环境对注意这一认知过程产生恢复性效果的心理机制。研究结果支持注意恢复理论的观点:恢复主要是认知资源的恢复,且在恢复的过程中存在即时补充的可能。实验三基于压力减少理论探索不同伴随状态对于环境恢复性效果机制的影响。结果三组被试被诱导出不同的情绪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注意状态和压力水平后,即使暴露在恢复性环境中也没有得到恢复性体验。按照压力减少理论的解释,个体在恢复性环境中首要和直接的反应是积极情绪的改变,然而实验结论未能支持该理论的观点。结合本研究三个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虚拟的恢复性环境同样具有恢复性效果;(2)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性效果机制是通过认知资源的恢复产生的,且恢复过程存在即时恢复的可能;(3)恢复的过程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参与的;(4)恢复性环境恢复性效果的发挥是以直接视觉刺激方式呈现的,仅仅靠心理想象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恢复性效果;(5)恢复性效果的发挥,需要个体达到真正心理上的远离。本研究结果总体支持注意恢复理论的观点,研究结论的应用可以为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及公共健康卫生团体或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见,从而为全民的身心健康提供快速有效的恢复途径,为恢复性环境恢复性效果的最大发挥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恢复性环境 注意恢复理论 压力减少理论 恢复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5.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2
  • 第1章 文献综述12-22
  • 1.1 恢复性环境的概念界定12-13
  • 1.2 恢复性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13-17
  • 1.2.1 压力减少理论(SRT)13-14
  • 1.2.2 注意恢复理论(ART)14-16
  • 1.2.3 两个理论的比较16-17
  • 1.3 恢复性环境的研究方法17-19
  • 1.3.1 问卷法-恢复性环境质量评估17-18
  • 1.3.2 实验法18-19
  • 1.4 恢复性环境研究新进展19-22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2-26
  • 2.1 问题提出22-23
  • 2.2 研究意义23-26
  • 第3章 研究一:环境图片潜在恢复性效果的评估及实验验证26-32
  • 3.1 环境图片筛选及其潜在恢复性效果的评估26-27
  • 3.1.1 研究目的26
  • 3.1.2 被试26
  • 3.1.3 实验材料26
  • 3.1.4 评估工具26-27
  • 3.1.5 程序27
  • 3.1.6 结果与分析27
  • 3.2 实验一—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性效果的实验验证27-32
  • 3.2.1 实验目的与假设27-28
  • 3.2.2 被试28
  • 3.2.3 实验材料28
  • 3.2.4 实验设计28-29
  • 3.2.5 实验程序29
  • 3.2.6 实验结果与分析29-30
  • 3.2.7 结果讨论30-32
  • 第4章 研究二: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效果机制探讨32-46
  • 4.1 实验二—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效果机制探讨之一32-39
  • 4.1.1 实验目的与假设32
  • 4.1.2 被试32
  • 4.1.3 实验材料32-33
  • 4.1.4 实验设计33
  • 4.1.5 实验程序33-34
  • 4.1.6 实验结果与分析34-37
  • 4.1.7 结果讨论37-39
  • 4.2 实验三—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效果机制探讨之二39-46
  • 4.2.1 实验目的与假设40-41
  • 4.2.2 被试41
  • 4.2.3 实验设计41
  • 4.2.4 实验材料41-42
  • 4.2.5 实验程序42
  • 4.2.6 实验结果与分析42-44
  • 4.2.7 结果讨论44-46
  • 第5章 综合讨论和结论46-50
  • 5.1 综合讨论46-49
  • 5.1.1 恢复性环境图片具有实证恢复性效果46-47
  • 5.1.2 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性过程47-48
  • 5.1.3 恢复性环境效果发挥的意识参与问题48
  • 5.1.4 恢复性环境效果发挥的刺激通道48-49
  • 5.1.5 恢复性环境效果发挥与个体当时的状态关系49
  • 5.2 结论49-50
  • 第6章 研究创新与应用、不足及展望50-54
  • 6.1 研究创新50
  • 6.2 研究结果及结论的应用50-51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51-54
  • 参考文献54-60
  • 附录60-62
  • 致谢62-6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4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信贵;;环境经济刺激制度研究[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李胜男;崔丽娟;赵欣胜;王义飞;张曼胤;李伟;赵玉辉;;湿地水环境恢复技术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刘文仲;;市场经济下的环境保护[A];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郭长林;冯军;;黑龙江省小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法初探[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挑战极限,创一流环境[A];铁路“十一五”环保成果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肃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N];甘肃日报;2013年

2 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主任 田为勇;全面提高环境应急管理水平[N];中国环境报;2012年

3 吴江;为何会有“环保影响经济”的说法?[N];福建日报;2006年

4 ;西宁市环境保护条例[N];青海日报;2011年

5 毛建国;七万罚款,保环境还是护企业[N];广州日报;2013年

6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8 本报记者  马云霄;水环境恢复困局待解[N];黑龙江日报;2006年

9 ;专家学者谈环境友好型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谢庆裕;粤拟建立环境应急处置财政垫资制度[N];南方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健博;发展、治理与平衡[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娇;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性效果及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谭广宇;新形势下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体制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3 贺鹏飞;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灿飞;我国军事环境法立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武玉凤;基于环境绩效评价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胡佳;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韩宇;环境会计与环境保护[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忠浩;环境协议制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洪定军;潘家田钒钛磁铁矿区环境代价分析及经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戚扬;促进环境保护投入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恢复性环境的恢复性效果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2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1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