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挺身于世界:探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具身性

发布时间:2017-04-26 05:12

  本文关键词:挺身于世界:探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具身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具身认知”心理学思想与以“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相通、相遇,为本土心理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对发展契机的把握,有赖于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应用价值的探究。从核心含义出发,按照“具身性”何以可能、有何体现或内容、有何特色、有何应用的思路去探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具身性”的论题,有利于更全面的理解、把握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首先,基于西方“具身认知”心理学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相通,参照“具身认知”的核心含义,初步讨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具身性”的核心内涵是:肯定身体及其经验在认知等心理过程中的作用,视身体、环境与心理为一体,强调互动共生的历程和生命意义的追求。其次,回答“具身性”何以可能的疑问,探究理论基础:传统的身体哲学提供了哲学前提,尊身与兼容身体观提供了逻辑起点,而“身心一体”、潜在的“人是人而非机器”人性假设、意向性与意义追求等奠定了元理论基础。再次,挖掘“具身性”心理学思想:身体思维、身体隐喻、体知、体证与体验等,进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的特色所在:以“具身性”的心理生活为研究对象,提倡心理环境的共生历程,寻求“具身性”的觉解。再而,以古代中医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思想为例,探究古代“具身性”心理学的古代应用,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世界心理学向“身体”回归的学术背景,初步探究其当代意义、应用价值。最后,基于理论基础、核心内涵、具体内容、特色与应用价值等五个方面,尝试建构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体系,,并解读。整体而言,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既与当前“具身认知”心理学研究暗合,又有着关注心理生活、共生历程、觉解意义等自身特色;以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为切入点,在中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互补与汇通中建构本土心理学思想体系,对于本土心理学走向世界无疑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具身认知 具身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2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具身性”是什么?12-17
  • 1.1 具身认知12-14
  • 1.2 具身认知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相遇14-15
  • 1.3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具身性”的内涵15-17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具身性”何以可能?17-24
  • 2.1 身体哲学:“具身性”的哲学前提17-18
  • 2.2 尊身与兼容身体观:心理学思想“具身性”的逻辑起点18-19
  • 2.3 心理学思想“具身性”的元理论分析19-24
  • 2.3.1 身心关系:身心一体或辩证统一19-20
  • 2.3.2 人性假设:人是人,而非机器20-22
  • 2.3.3 意向性与意义22-24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具身性”何以体现?24-34
  • 3.1 体思:思维方式的具身性24-27
  • 3.1.1 身体的思维24-25
  • 3.1.2 身体思维25-26
  • 3.1.3 具象思维26-27
  • 3.2 体知:认知过程的具身性27-30
  • 3.2.1 体知与认知27-28
  • 3.2.2 体知的特性28-29
  • 3.2.3 体知之外的认知29-30
  • 3.3 体验/体证:心理行为研究方式、方法的具身性30-31
  • 3.4 身体隐喻与身体化图式:概念建构的具身性31-34
  • 第四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具身性有何特点?34-37
  • 4.1 以具身性的心理生活为研究对象34-35
  • 4.2 提倡心理环境的共生历程35-36
  • 4.3 寻求具身性的觉解36-37
  • 第五章 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应用价值何在?37-42
  • 5.1 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的古代应用37-39
  • 5.1.1 中医心理学思想“具身性”之应用37-38
  • 5.1.2 学习心理学思想具身性之应用38-39
  • 5.1.3 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的古代应用39
  • 5.2 中国古代具身性心理学思想的当代价值39-42
  •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巍;郭本禹;;“不是一,不是二”: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赵玉鹏;;当代“心灵与机器”研究进展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吴朋飞;;涉身认知浅谈[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王亮;乔曦;陈刚;;浅析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作用[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何向东;刘邦凡;;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归纳逻辑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海波;刘天君;;加强中医气功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魏玉龙;刘天君;周正坤;胡庆川;张海波;;意境作业诱发安神解郁作用的功率谱反应与分子效应[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王斌;;从生态心理学思想看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干预设计[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郑文科;陈静;张莉;商洪才;;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应强调辨证论治特色[A];“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5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6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海波;具象思维作业的脑电空间与频域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于小涵;认知系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鹏;中医学身体观的构建与演变[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培;保罗·M·丘奇兰德的神经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娱;产品形象的多感官符号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吕诗尧;论明末儒学的民间转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芳;不同锚定方式下小学生数量估计的特点[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自臻;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6 成茵;第二代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具身转向[D];吉林大学;2011年

7 崔帅;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知识表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代杏子;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学说及演化:交互作用发展观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丹;无我之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挺身于世界:探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具身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7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7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