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6 06:18

  本文关键词: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Freyd和Finke(1984)发现个体对运动刺激最终位置的记忆沿着刺激运动方向发生向前偏移现象,并将其定义为表征动量(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随后,研究者发现变化的音高和亮度等刺激也能产生偏移。研究者不断拓展表征动量的外延,提出了广义的表征动量:个体对变化刺激的最终状态的记忆朝变化轨迹发生正偏移视觉信号由视网膜传到大脑视觉皮层并作出反应需要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视觉刺激会沿着原来的运动轨迹继续向前运动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对某点的视觉信号作出反应的瞬间,那个视觉信号已经不在当时它在视网膜上投射出的那个位置。我们的大脑为了校正这个时间差,形成了一种补偿机制一—表征动量。这个机制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准确定位运动物体起关键作用。而在狩猎的时候更加重要,所以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根据经验,进化出了这样的补偿机制。前人对表征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目标刺激的特征,刺激物的展示方式,所处环境,观察者特征等都会影响表征动量的产生于大小,有的稳定地正向影响,有的稳定地产生负向影响。而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则一直没有定论,有的研究发现注意的集中会抑制表征动量的大小,有的则发现相反的规律。本文依靠对前人实验中一些质疑与改进,进一步研究了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实验一使用干扰刺激范式,对比了没有干扰刺激与引入干扰刺激条件下产生的表征动量大小是否有差别,结果发现在引入干扰刺激,争夺一部分注意后,表征动量变大。实验二使用双任务范式,对比了单任务与双任务条件下表征动量的大小。结果发现双任务条件下表征动量变大,由于实验一与实验二都是被试连续进行两个实验,因此表征动量发生改变也可能是由于疲劳引起。因此实验三要求被试连续进行两次同实验一中的干扰刺激任务,结果发现两次得到的表征动量大小一致。因此可排除疲劳引起表征动量改变的可能性。综合实验研究结果以及有关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干扰刺激范式中,随着干扰刺激引入,被试注意下降,表征动量增大,因此注意抑制表征动量的大小.(2)在双任务范式中,随着并行任务的引入,被试注意下降,表征动量增大,因此注意抑制表征动量的大小。(3)虽然双任务范式相比干扰刺激范式会夺取被试更多注意资源,但表征动量的大小并没有因此进一步增大。所以表征动量并非随着注意的减小会一直增大,而是会稳定在某个数值左右。(4)在本研究的实验长度下,不存在疲劳效应,即实验一与实验二表征动量的差异完全由干扰刺激与并行任务的引入导致注意力下降引起。
【关键词】:表征动量 注意 干扰刺激 双任务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25
  • 1.1 表征动量的定义及经典范式11-13
  • 1.2 表征动量产生的原因13
  • 1.3 影响表征动量的主要因素13-20
  • 1.3.1 目标刺激的特征13-14
  • 1.3.2 展示形式的特征14-17
  • 1.3.3 环境的特征17-19
  • 1.3.4 观察者的特征19-20
  • 1.4 前人针对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的研究20-25
  • 1.4.1 注意抑制表征动量21-22
  • 1.4.2 注意促进表征动量22-25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25-27
  • 2.1 问题提出25-26
  • 2.2 研究假设26
  • 2.3 研究意义26-27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27-41
  • 3.1 实验一:干扰刺激范式中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27-31
  • 3.1.1 实验目的27
  • 3.1.2 实验方法27-29
  • 3.1.3 结果与分析29-30
  • 3.1.4 讨论30-31
  • 3.1.5 小结31
  • 3.2 实验二:双任务范式中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31-36
  • 3.2.1 实验目的32
  • 3.2.2 实验方法32-33
  • 3.2.3 结果与分析33-35
  • 3.2.4 讨论35-36
  • 3.2.5 小结36
  • 3.3 实验三:两次实验中是否存在疲劳效应36-41
  • 3.3.1 实验目的36-37
  • 3.3.2 实验方法37-38
  • 3.3.3 结果与分析38-39
  • 3.3.4 讨论39
  • 3.3.5 小结39-41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41-45
  • 4.1 综合讨论41-43
  • 4.1.1 干扰刺激范式下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41-42
  • 4.1.2 双任务范式下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42-43
  • 4.1.3 表征动量随注意减小而增大的趋势是否会一直持续43
  • 4.1.4 表征动量大小是否受疲劳效应影响43
  • 4.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3-44
  • 4.3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1
  • 致谢51-53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海琦;宋宜梅;;基于认知诊断的被试类比推理测验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2 朱新明;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惟过程[J];心理学报;1983年01期

3 张庆云;;在概念识别中被试是如何学习的——不同年龄的人概念形成速度的比较[J];心理学探新;1986年01期

4 J.F.Yates,D.L.Ronis,朱滢,王登峰;中美被试概率判断的准确性[J];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02期

5 万明钢;曹汉斌;;被试的权利——心理学实验应遵循的道德准则[J];社会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6 胡凤培,葛列众;不同难度不同背景下箱框的突显工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7 莫雷,赵海燕;维度的结合与分离对归类不确定性预测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年05期

8 刘金平,王金娥;心理学研究的单一被试设计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王爱民;金洪源;刘勇;;心理干预实验中的单个或少量被试小样本实验设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简小珠;焦璨;Steven P.Reise;彭春妹;;四参数模型对被试作答异常现象的拟合与纠正[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娟;郭孝军;梁晓;;单一被试实验在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骆方;;职业选拔情境下被试作假的识别量表开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戴海崎;周骏;刘声涛;;认知诊断两大基础研究及其发展述评[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刘拓;曹亦薇;戴晓阳;;不拟合被试对项目参数估计的影响及对策[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裴利芳;;领域知识与自我解释策略间关系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金海洋;王哲;孙宇浩;;不同种系面孔的整体加工[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余军;周纪芗;;“一种多级评分模型及参数估计”的摘要[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丁秀峰;何蔚;;双手协调作业成绩与人格持征关系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潘开祥;;4—10岁儿童理解辨别量词的动态特征[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郑雯;汪玲;方平;;调节定向、道歉信息框架对宽恕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上海之通人事测评技术研究所 孙黎明;评价中心的评价形式(一)[N];组织人事报;2002年

3 王新珠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平面广告的认知与偏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毛伟宾 于睿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我们在用石器时代的大脑进行记忆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李纾 李跃然 苏寅 饶俪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怕浪费心理或阻碍信息共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刘爱萍 李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糟糕的“心理痛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卫杰;先否定后表扬我们为何更高兴[N];北京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远平;基于展开反应机制的计算机化自适应人格测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卢光莉;公平启发式理论的系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青春;“多少”概念判断标准的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闫京江;碰撞时间估计任务中不同线索的作用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欢;类别学习中的文化差异[D];中南大学;2010年

6 刘声涛;几何类比推理测验用于认知诊断的可行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琴;类比推理的转换机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君;莫扎特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蒋重清;5-7岁儿童和成人的情绪易感性:行为和脑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楠茶;心智游移和注意网络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媛媛;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关键;情绪对自主任务转换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3 江宜霖;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5年

4 卢莉莉;生存加工优势的潜在机制:来自自我参照加工的证据[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亚玺;预警、视觉特征提示对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6 杨凤娟;多层次幽默理论的论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程凯;消极情绪对走神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8 阮征;观点采择方式和采择对象规模对老年人内隐偏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9 邓艳;女性的择偶复制:吸引力的间接推断与择偶意向的直接测量[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陈郭伟;面孔知觉中整体加工与异族效应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7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