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流动儿童抗逆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09:05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抗逆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儿童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北京市348名11-14岁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索流动儿童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在抗逆力视角下,运用编码模式所要求的原因条件——社会处境(社会现象)——介入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等组成的基本视角对开放性编码所获得的概念进行重新排列,对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描述。定量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总体水平中等,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抗逆力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抗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580、0.52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因素对抗逆力总体解释力为47.4%;自我效能感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都会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抗逆力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3%。建议通过提高自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来增强流动儿童抗逆力。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9名流动儿童进行深度访谈,利用传统手工编码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对同伴关系的建构过程进行动态呈现。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包括陌生感、社区环境的挑战及个性的局限三个方面,保护因素包括个人特质、同伴、老师和父母;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即同伴关系建立阶段、同伴关系选择阶段以及同伴关系维持扩展阶段;流动儿童在面对同伴关系的挑战时会采取的行为策略有:积极寻找同伴资源、主动应对挑战和改善同伴关系等。定性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定量研究的结论,即流动儿童在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会遵循两条途径:自尊-自我效能感-抗逆力,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抗逆力。
【关键词】:抗逆力 自尊 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感 同伴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9
  • 第一节 选题缘由7
  • 第二节 研究主题及意义7-9
  • 第二章 文献综述9-17
  • 第一节 关于抗逆力的相关研究9-12
  • 一、抗逆力相关理论9-10
  • 二、关注特征和结果的抗逆力研究10-11
  • 三、关注过程的抗逆力研究11-12
  • 第二节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相关研究12-15
  • 一、同伴关系的意义12-13
  • 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13
  • 三、同伴关系的理论13-14
  • 四、同伴关系研究评述14-15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15-17
  • 一、流动儿童15
  • 二、抗逆力15-16
  • 三、同伴关系16-17
  • 第三章 研究方法17-20
  • 第一节 定量研究17
  • 一、研究对象17
  • 二、研究工具17
  • 第二节 质性访谈技术路线及实施过程17-18
  •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8-20
  • 第四章 流动儿童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20-26
  • 第一节 抗逆力平均值处于中等水平,,男生抗逆力得分明显低于女生20
  • 第二节 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20-21
  • 第三节 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的多因素分析21-22
  •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22-23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23-26
  • 第五章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建构——抗逆力视角26-37
  • 第一节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26-27
  • 一、陌生感26
  • 二、社区环境的挑战26-27
  • 三、个性的局限27
  • 第二节 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的个人特质和重要他人27-30
  • 一、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的个人特质27-28
  • 二、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他人28-30
  • 第三节 流动儿童个人的同伴建构过程30-32
  • 一、同伴关系的建立30-31
  • 二、同伴选择31-32
  • 三、同伴维持及扩展32
  • 第四节 流动儿童应对同伴关系逆境的策略32-34
  • 一、主动寻找同伴资源32-33
  • 二、主动应对挑战33
  • 三、改善同伴关系33-34
  • 第五节 自我效能感在自尊、社会支持和抗逆力之间的中介作用34
  • 第六节 小结与思考34-37
  •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35-36
  • 二、研究的不足36-37
  • 参考文献37-40
  • 附录 1:流动儿童抗逆力及其影响因素量表40-43
  • 附录 2: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建构访谈提纲43-44
  • 致谢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自尊及其稳定性和保护作用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3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4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5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年01期

6 胡宁;方晓义;蔺秀云;刘杨;;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年02期

7 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何玲;;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现状与辨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07期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抗逆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8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a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