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人际关系差序性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07:09

  本文关键词:人际关系差序性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敏感性是雷斯特提出的四成分模型中的成分之一,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在逻辑上的初始心理过程,包含着认知与情感的复杂交互作用,它包含对道德情境内容的识别、解释和对行为结果进行预知的能力。而道德情境中的不同的道德要素是依附于不同的人际关系中的,这种人际关系以差序样态呈现,具有一定的圈层性。本研究在梳理有关道德敏感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探讨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差序性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1)人际关系差序性在外显层面上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 (2)人际关系差序性在内隐层面上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本研究包含两个部分,均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一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以Visual Basic 6.0程序编程,将人际关系差序圈层与道德两难故事结合,用来测量外显道德敏感性,结果表明: (1)在道德两难情境中, “圈内人”受到帮助的程度与“圈外人”受到帮助的程度有极显著差异; (2)在道德觉察、移情内疚、后果意识、惩罚倾向四个维度上,被试在“圈内人”道德情境和“圈外人”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敏感性有显著差异。研究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为范式考察人际关系差序圈层对内隐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圈内人”与道德词联合及“圈外人”与不道德词联合(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与“圈内人”与不道德词联合及“圈外人”与道德词联合(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极显著(t(90)=20.925,p.001)。主要结论:(1)大学生人际关差序性体现在不同的人际圈层,分为“圈内人”和“圈外人”,“圈内人”在情感程度、熟悉程度、交往频率上均高于“圈外人”。(2)在道德两难情境中,人际关系差序性对外显道德敏感性有影响,大学生对“圈内人”提供帮助的程度越大,在道德觉察、移情内疚、后果意识和惩罚倾向上的得分越高,说明道德敏感性更高,而对于“圈外人”则反之。(3)人际关系差序性对内隐道德敏感性有影响,在大学生的内隐态度中,相对于“圈外人”,对“圈内人”与道德行为品质联系更敏感,而对不道德行为品质更不敏感。
【关键词】:人际关系 差序 圈子 道德敏感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10-21
  • 1.1 道德敏感性10-17
  • 1.1.1 道德敏感性的理论基础10
  • 1.1.2 道德敏感性的概念界定10-17
  • 1.2 人际关系差序性的相关概念17-19
  • 1.2.1 人际关系17
  • 1.2.2 人际关系差序性17-18
  • 1.2.3 具有差序性特征的圈层关系18-19
  • 1.3 人际关系差序性与道德敏感性的相关研究19-21
  • 2 问题的提出21-23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21
  • 2.2 研究目的21
  • 2.3 研究意义21-22
  • 2.3.1 理论意义21-22
  • 2.3.2 现实意义22
  • 2.4 研究假设22-23
  • 3 研究过程23-36
  • 3.1 研究材料的准备23-28
  • 3.1.1 准备材料一 “圈内人”和“圈外人”关系词23-25
  • 3.1.2 准备材料二 外显道德敏感性的测量工具25-28
  • 3.1.3 准备材料三 道德属性词28
  • 3.2 研究一 人际关系差序性对外显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研究28-32
  • 3.2.1 研究目的和假设29
  • 3.2.2 研究对象29-30
  • 3.2.3 研究材料和工具30
  • 3.2.4 研究设计30
  • 3.2.5 研究流程30-31
  • 3.2.6 结果分析31-32
  • 3.3 研究二 人际关系差序性对内隐道德敏感性的影响32-36
  • 3.3.1 研究目的和假设33
  • 3.3.2 研究对象33
  • 3.3.3 研究材料和工具33
  • 3.3.4 研究设计33-34
  • 3.3.5 研究流程34
  • 3.3.6 结果分析34-36
  • 4 综合讨论36-40
  • 4.1 人际关系差序性对外显道德敏感性的影响36-37
  • 4.2 人际关系差序性对内隐道德敏感性的影响37-40
  • 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0-41
  • 5.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0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40-41
  • 6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45-52
  • 致谢52-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方春英;走向科技与道德的良性互动[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8期

2 吴毓华;艺术与道德[J];江汉论坛;1982年05期

3 王静波;“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4年02期

4 高晓兰;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1996年03期

5 刘晓东;道德、道德教育及其受用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李德顺;从情感到理性——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形势的再思考(续)[J];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7 段文阁;社会道德操作的结构和特点[J];齐鲁学刊;2001年04期

8 马云峰,穆广德;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及道德建设[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文明与宣传;2001年11期

10 高宏生;文艺与道德、理想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华龙;;道德、公德与私德[A];风正帆悬第二集——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卢天赐;;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覃幼凌;;加快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步伐——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郝文清;;论手机道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徐斌;;教师应注重学生公民道德情感教育和培养[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云明;;论法律与道德差异性认知的误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石海红;;新形势下的社会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李多海;杨爱东;许世成;;家庭学校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9 韦启光;;道德建设在构筑贵州“精神高地”中的地位和作用[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潘艳;;公民道德建设活动重在全社会参与[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思想》杂志总编辑 钱永祥;克服道德异化,恢复道德的生命力[N];东方早报;2012年

2 张尼 张哲 编译;学者建议严格审核候选校长道德品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记者 刘勇;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伟大精神[N];江西日报;2013年

4 本报评论员;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N];法制日报;2003年

5 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伟东;公民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N];经济日报;2001年

6 赵建英;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建设[N];山西日报;2003年

7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祝谦;道德建设七题[N];新疆日报(汉);2001年

8 李培超;让高尚的道德回归生活、引领生活[N];光明日报;2006年

9 邓伟志;完善道德结构 提升道德境界[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田承坤;道德的本质与社会功能[N];本溪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邱德亮;论社会角色责任与角色道德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易珉;企业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D];中南大学;2008年

5 高亚杰;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红静;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教育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阳红光;公安执法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琳琳;网络舆论伦理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侯玲玲;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吕小艺;面向生活的道德:现代西方“反理论”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王超;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贾佩玲;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金炜;论高校体育的道德培养功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王远;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探析[D];贵州大学;2015年

8 马艳艳;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及道德建设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怡;道德同一性、思维抽象性水平对道德伪善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5年

10 王银妹;静宁县留守儿童道德养成机制创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人际关系差序性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2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4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