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知觉负荷效应个体差异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0:12

  本文关键词:知觉负荷效应个体差异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选择性注意能够使大脑选择性地过滤掉无关信息,并将有限的注意资源集中在某一方面上,这使得人类能够将注意集中在比较重要的信息上并忽略无关信息,选择性注意对人类知觉和适应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对注意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他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选择性注意发生在知觉的早期阶段还是晚期阶段(注意的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之争)。并且多年以来,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直不能达成一致。知觉负荷理论(Perceptual load theory)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长久存在于注意领域研究中早期选择与晚期选择的争论。知觉负荷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拥有有限加工容量的过程并且自动加工所有的刺激直至有限资源被耗尽,当任务具有较高的知觉负荷,有限的加工容量全部被占用,分心刺激就得不到加工(注意的早期选择);当任务包含较低的知觉负荷水平时,所有刺激都能获得资源得到加工,无论分心物还是目标刺激都得到了相似水平的加工,晚期阶段反应的输出则需要调动注意选择(注意的晚期选择)。先前的研究从行为与神经科学领域为知觉负荷理论提供了广泛的证据支持,但是这些研究多数停留在证明知觉负荷理论这个层面上,并没有继续探究知觉负荷效应是否存在个体差异(perceptual load effect,PLE),以及知觉负荷现象背后的工作机制。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行为测量与基于非任务诱发的静息态功能成像技术(rs-fMRI)探究PLE在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探究与知觉负荷效应个体差异相关的脑区以及功能连接网络。研究一采用反应竞争范式(response competition paradigm)中的字母搜索任务研究了知觉负荷对分心刺激干扰的调节效应,并且提出具体公式计算知觉负荷效应(Perceptual load effect,PLE),探究知觉负荷效应是否在被试间存在个体差异。结果重复了以往知觉负荷理论研究得出的经典结果:知觉负荷对分心刺激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相对于低知觉负荷条件,高知觉负荷条件下,分心刺激带来的干扰效应显著减小,而且经检验知,知觉负荷效应在被试间呈大致正态分布,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二采用基于非任务激活的静息态功能成像(rs-fMRI)技术,其中包括局部低频震荡幅度(fALFF)和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强度(RSFC)这两个测量指标探究与PLE相关的脑区以及功能连接网络。结果如下:(1)fALFF-PLE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左侧额上回/额眼区(SFG_L/FEF_L)以及左侧脑岛(Insula_L)的fALFF值越大的被试PLE越大,而左侧颞中回(MTG_L),双侧中央前/后回(Precentral/Postcentral gyrus),右侧言语回(LG_R)的fALFF值与被试的PLE得分成负相关。(2)RSFC-PLE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左侧额上回/额眼区为种子点,左侧额上回/额眼区与左侧额中回(MFG_L),左侧额上回(SFG_L),左侧顶下小叶(IPL_L),右侧顶上小叶(SPL_R)的功能连接强度与PLE成正相关。以左侧颞中回为种子点,左侧颞中回与右侧额中回(MFG_R),右侧颞下回(ITG_R),双侧中部扣带(MC),右侧顶下小叶/缘上区(IPL_R/SupraMaginal gyrus_R)的功能连接强度与PLE成负相关。以左侧脑岛为种子点,左侧脑岛与右侧楔前叶/后部扣带(Precuneus_R/PC_R),右侧额上回(SFG_R),左侧颞中回/角回(MTG_L/Angular_L)的功能连接与PLE成负相关。总之,知觉负荷效应在被试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而且高知觉负荷下分心刺激干扰效应的减小有可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进行。本研究的结果在行为与认知神经领域丰富了知觉负荷理论,加深了对知觉负荷现象工作机制的了解。
【关键词】:知觉负荷效应(PLE) 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s-fMRI) 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 注意控制(attentional control)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18
  • 1.1 注意的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10-11
  • 1.2 注意的知觉负荷理论11-13
  • 1.3 知觉负荷实验研究13-18
  • 1.3.1 知觉负荷水平的操纵13
  • 1.3.2 知觉负荷的行为研究13-15
  • 1.3.3 知觉负荷的神经机制15-18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18-24
  • 2.1 问题提出18-22
  • 2.2 研究框架22
  • 2.3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22-24
  • 3 研究一: 知觉负荷效应的个体差异研究24-29
  • 3.1 实验目的24
  • 3.2 实验方法24-26
  • 3.2.1 被试24
  • 3.2.2 实验任务与材料24-25
  • 3.2.3 实验设计与程序25
  • 3.2.4 数据分析25-26
  • 3.3 实验结果26-29
  • 3.3.1 知觉负荷与一致性各个水平、知觉负荷效应的描述统计结果26-27
  • 3.3.2 方差分析结果与知觉负荷效应个体差异的正态性检验27-29
  • 4 研究二:知觉负荷效应的神经机制29-35
  • 4.1 实验目的29
  • 4.2 实验方法29-31
  • 4.2.1 伦理学声明29
  • 4.2.2 被试29
  • 4.2.3 MRI数据的获得29-30
  • 4.2.4 MRI数据的预处理30
  • 4.2.5 fALFF的计算和fALFF-PLE相关分析30-31
  • 4.2.6 功能连接与PLE的相关分析31
  • 4.3 结果31-35
  • 4.3.1 fALFF-PLE相关分析结果31-32
  • 4.3.2 功能连接与行为相关分析结果32-35
  • 5 讨论35-39
  • 6 不足和展望39-41
  • 6.1 研究不足39
  • 6.2 研究展望39-41
  • 7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52
  • 致谢52-53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53
  • 发表论文53
  • 参与课题53
  • 获奖情况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旭峰,苗丹民;视觉诱发电位内源性成分波幅的任务负荷效应[J];心理科学;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江存;孙和平;;陆地水负荷效应计算的改进球谐展开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少聪;大气负荷效应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路;知觉负荷效应个体差异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徐晓庆;中国近海和中国及邻近大陆海潮负荷效应的计算[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本文关键词:知觉负荷效应个体差异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9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e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