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会不会比其他人容易吸引施虐者或引发他人的

发布时间:2016-08-13 10:15

  本文关键词: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与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虐待包括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忽视和经济剥夺等。

如果提问中的假设成立,追加的提问为:

所吸引的施虐者或引发他人的施虐行为,是不是较多出现同一类型的?

施虐者或被引发施虐行为的人,是否存在某种心理异常或薄弱点?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感觉蛮有意思,读了两小时paper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统计意义上讲,abuse(被虐待)和re-abuse(再被虐待)有显著相关性。以下慢慢讲——

经常被作为社会学话题的“虐待”行为大多为家庭内虐待(至少我查到的文献是这样),大致分为三类:

儿童期虐待

妇女虐待(即常见的家庭暴力中丈夫对妻子的虐待)

老年虐待(嗯对于成年男性被殴这种事情我们不讨论  ̄ェ ̄)

老年虐待应该和楼主想问的不太相关,因此我们暂且只讨论前两者。

我们探讨的虐待行为常见的有:羞辱谩骂、徒手殴打、持械殴打、折磨、遗弃。

在一份在湖南省某工业地区所做长达10年的比较研究(2002-2012)中,报告给出:2012年组家庭暴力表现形式发生率最高的是羞辱和谩骂(91.3%),其次徒手殴打(34.1%),持械殴打(2.4%)、折磨(1.4%)、遗弃(1.0%)等发生率较低,性虐待、杀害均无报告;这与2002年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

--------------------------------------------------

儿童期虐待

当前普遍将儿童虐待分为四种类型,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

儿童期虐待在成年后,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一种是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

另一种则是表现出抑郁等消极情绪或行为

对于第一类表现出极强攻击性的人群,并不会有明显引起施虐者的特征,而相反的是,更容易成为施虐者;

这一点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

而对第二类人群则存在题主所说的引起re-abuse的情形:

首先,这类儿童更容易出现abnomal的心理状况:

有研究表明,那些经历过儿童期虐待的人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是无虐待经历的4倍(Johnson, Cohen, & Brown,et al., 1999);

有言语虐待经历者成年后患边缘性人格,偏执性人格,自恋,强迫,冲动等的概率比对照组高,具有显著差异(Johnson,Cohen,Smailes, et al.,2001)。

最常见的解释即为:虐待经历使儿童使用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身体和精神上的焦虑、矛盾、冲突和痛苦。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当个体处于挫折和冲突之中或情绪紧张情况之下,用以调整和恢复心理平衡的自适应功能,长期使用固定的防御机制,会使其内在的个性系统产生固定的人格特征。

这种情形在遭受躯体虐待或性虐待最为明显。

直白讲,就是会产生童年阴影。

而这种长期形成的固定心理防御机制,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挑衅。(比如一个极度自卑或者偏执的人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别人排挤而被虐待)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统计现象(这是一份以我国部分大学生为样本的调查):

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工科学生、经管类学生报告了更多的情感忽视、躯体与情感虐待以及儿童期的虐待;

在性虐待方面,理科、工科比经管类、农林类报告的更多

(作者似乎也没有明确说原因……难道是因为理科同学比较老实受了虐待就讲出来了?)

---------------------------------------------

妇女虐待

这一部分的虐待行为中,最广泛的依然是精神虐待。有研究表明,34.6%的受虐者遭受到精神损伤,60%的家庭暴力受害者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并且自杀的风险大大增加。

但是,妇女虐待和儿童虐待学术上的讨论方向有所不同(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检索文献的姿势不对……)

这一部分提到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以下简称SES),简单说来,有这两方面的因素:

女性的SES低下平均而言只能找到SES低下的丈夫,而SES低下的丈夫更容易出现暴力倾向;

如果女性的SES低下且对男性有依赖,这种情况下男性就更容易对女性施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出现re-abuse普遍的现象。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单个女性而言,其SES很难在短期内提高,而往往这些妇女还对丈夫有经济上的依赖,这样就算离异之后找到新的配偶也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就类似于古代三从四德,是因为被逼没法子)

而且有研究表明,很多中低等收入家庭妇女对于这一现象是容忍的,因为对她们来说,如果离异去找另外的配偶,其实更难找到SES高的男性,因此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征更容易引起其他人的施虐:

比如肤色(黑人更容易被施虐),对妇女和儿童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美国的研究)

比如孩子数量,女性抚养的孩子数越多,越容易有虐待情况,这一方面是孩子数量多和家庭的经济情况本身就有负相关(穷人反而生得多),而经济情况有和施暴有关系;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女性抚养的孩子数量越多,对男性的依赖相对就越大。

另外还有一点有趣的统计现象:

在其他控制变量相同(肤色,收入,孩子数量等等)的情况下,男性为曾经有被拘捕(arrest)经历的人的家庭反而出现暴力和虐待行为更少。

对此作者的一个解释是:可能因为男性坐过监狱受过罪,更珍惜眼前的幸福了(虽然我觉得作者就是在瞎扯?_?)

总之,对于一般家庭,女性摆脱家暴的最好办法还是,自己挣钱钱,摆出老娘从来就不靠你的姿态╭(╯^╰)╮

参考文献

Levy, Howard B., et al. "Reabuse rates in a sample of children followed for 5 years after discharge from a child abuse inpatient assessment program." Child abuse & neglect 19.11 (1995): 1363-1377.

Carlson, Matthew J., Susan D. Harris, and George W. Holden. "Protective orders and domestic violence: Risk factors for re-abuse."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4.2 (1999): 205-226.

Wood, James M. "Risk predictors for re-abuse or re-neglect in a predominantly Hispanic population." Child abuse & neglect 21.4 (1997): 379-389.

Finkelhor, David. "Early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 updat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1.5 (1990): 325.

Kolko, David J., Barbara L. Baumann, and Nicola Caldwell. "Child abuse victims'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agency treatment: Service correlates, short-term outcomes, and relationship to reabuse." Child Maltreatment 8.4 (2003): 273-287.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与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赵琨,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省某工业地区家庭暴力发生状况的十年对照研究》,陈月,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受心理虐待儿童社会认知》,张文心,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据易感性一应激模型提出的混合模型》,钟继超,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遁走去写课程论文了_(:з」∠)_我在这儿作什么死_(′?`」 ∠)_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有这种可能!尤其是自小就被他人欺负否定的人!本身需要那份旁人的认可反而更容易引起他人打压否定!本身又习惯了否定所以他自我感觉应该不大。只要你别打压的太过!让他感受不到一点阳光善意在!要不然他会走入另一个极端!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受过暴力的见过场面,所以招数也会多啊,再说人家想测试测试别人能不能忍受他一样的痛苦。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会吧。

我经历了大约五年你所说这种生活。

说经历的话,我也不大想讲。

答案挺混乱,也没啥逻辑可言,我也不太会讲,如果题主你不嫌弃可以看看。

说影响的话应该是:

我已经养成了讨好人的习惯,你们应该没有体会过吧,明明面对一个对你并不好的人,却又一见面就会对她嘘寒问暖,卑微到骨子里这种感觉。我一直在改正它,现在算是有微效,不过有时候还是会在人前去讨好他人。

同样的,在我明明知道有些人对我好是有目的的时候,我仍然会为她去做事情。我问过自己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也只是她对我好。

在我焦躁,难过痛苦的时候,非常的想对他人进行一种报复性行为。我想要他们也尝尝这种滋味。

我仍然没有自信。我想做的事情,上一秒在脑海里浮现,下一秒就会对自己说你不行。没有自信通常伴随的是敏感,焦躁,我的自尊微小的可怜,别人的一句无心的话我会去思考好几天,特别痛苦。

我还会其他拥有梦想的人进行打击,莫名的,看到别人难过的样子,我心里会有一点窃喜。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狂热的去学习化妆,我觉得自己太丑了,之前我甚至不愿意照相或者照镜子。我后来想想,如果没有记错我接触的人,包括我的父母,所有人都在说我丑。这应该是原因了。

已经习惯性的会冒出两句谎话了,我童年很多时候靠谎话来保护自己,所以现在倒是成一种习惯了,有时挺佩服自己这水准。笑。

我在班级里的性格算是软柿子这种,题主你应该见过这种人的待遇吧。

然后我觉得最可怕的是,在常人觉得我父母这样做是虐待的时候,其他人这样欺负我的时候,我已经感觉不到这是一种虐待,一种欺负了。所以说,最可怕的是, 你已经陷入泥潭,你却不自知,你甚至快没有逃离的欲望了,你已经麻木了。

6,15晚上补 我觉得很幸运的是,我结交了足够好的朋友,在我伤害她们的时候并没有离开我,能包容我。让我认识到我也可以这样,我也很棒。就像一个人在暗的地方生活了很久,见到光一样。我也明白我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了,只能说有时候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长期受虐者骨子里有种硬不起来的软劲儿,无论自己是否理亏。

正常情况下的人们对于这种跟汤圆一样软软糯糯欠吃的人都可能产生理所当然的硬气。

施虐者更是能敏锐地嗅到受虐者这种令他们兴奋的软蛋气味。

————————————————————人工分割线—————————————

这两天一直看到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立即想到了这个话题,忍不住想多写些东西。我不是专业人士,只能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和反思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仅就校园暴力)

1.受虐者,为什么别人敢欺负你?

受虐一方通常会有客观存在着的劣势:可能是生理缺陷、外貌不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习成绩不突出、家庭结构不合理(如来自单亲家庭、二婚家庭、家庭人口过多、长辈关系非常不和谐等)。

由于这些劣势的存在,受虐者本身是自卑的。人一旦自卑,就容易失去精气神儿,这种状态相当于是不仅失去了防守且暴露了弱点。

受虐者的自卑与弱势都在向施虐者传递一种信号:欺凌我这样的人所付出的代价小,我不敢反抗会增加你施暴过程中的快感。

自卑者在强者面前骨头是软的,双膝是跪着的。他完全hold不住人家的气势汹汹和理直气壮。所以他们不敢奋起反抗,不敢维护自己的尊严。

2.作为一个受虐者,如果改变被虐的现状?

我觉得这有两个方案,分长期和短期。

先说长期方案,我称之为气质培养。

前面也介绍了,受虐者有股软蛋劲儿,他们缺乏一种让人不敢冒犯的正气。想看正气凌然请搜中国解放军的征兵海报,仪仗队那些就算了,太娘气。

如何培养自己正气凌然的气质?

首先,心理上做出转变: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家庭。这些劣势往往是先天的,既然自己不能选择,只能做出适应。

其次,找到能让自己理直气壮地挺直腰板现在众人面前说我很棒的长处,找不到的自己培养。你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有底气。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下,人强大了有了能力和底气对于个人气质的改变是多么重要。

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会不会比其他人容易吸引施虐者或引发他人的

最后,记住相由心生,当你自己能正视现实,当你自己有了底气,你就能像普通人一样有正气。当你注重涵养,有意培养自己气质时,你就是正气凌然的模样。

奉上我最爱的两张征兵海报,简直帅得不要不要的~(捂脸)

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会不会比其他人容易吸引施虐者或引发他人的

遭受过长期虐待的人,会不会比其他人容易吸引施虐者或引发他人的

再说最立竿见影的有风险的短期方案。

《孙子兵法·九地篇》上有这么一段话: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注意最后一句话:吾将示之以不活。这就叫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如果受虐者不敢反抗,对不起,也许你只能继续被虐。

你就这样甘心被虐么?

你的血性呢?

你的尊严呢?

一个存了反抗之心的受虐者想必是被逼得没法几乎要死的吧,在确保他们没有凶器的情况下请尽情显示出你不要命也要让他们好看,做鬼也不放过他们的决心。

人呐,最擅长虚张声势,特别是那种师出无名的施虐者,更是虚得跟气球一样,一戳就破。

他们在你拼死的时候会被你的眼神震慑到,会被你的绝望吓到,会被你的气势惊到。

有这样一次震慑,他们便不敢在行动上再犯,可能只会言语上外强中干地想挽回点儿面子。

注:此方法有风险,现在的坏家伙啊尤其是校园里的小青年儿,手里常常有凶器,很危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必须要先确保自己安全。

PS:我本人没有施虐或受虐经历,但读六年级和初中时曾不止一次目睹过某些人对女同学施暴过程,当时我很愤怒又难过,对于施虐者愤怒着他们的暴虐和变态心理,对于受虐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伤害明明可以避免。

上述文字仅仅是我的一些看法,因为我年岁不大,阅历不深,想到的应对方法也许非常不理性甚至偏激,希望大家指正。

所有的一切,皆是为了弱者能够过得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我觉得我是属于经常被家里人否定批评和拒绝的那种人,然后我在人际交往中有点讨好别人的倾向,有时候也会被“欺负”,感觉别人好像不太会尊重我,因为我很少,或者说不敢对别人说一个不字。我顾虑的后果就是,当我不顺从别人,我就会失去朋友,或者别人会更欺负我,不帮助我。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对于一个长期受虐的人,一定会被这些经历侵蚀被养成一种病态的心理或人格;比如有些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依赖感或者其他看得到的状态。这样的人,如果你经常与之交往或者工作需要,那么你会不自觉的利用他的弱点进而支配他的行为;至少能影响他的心态和行为。这个可能不属于找虐之类的,但由于一下养成的心理缺陷的确会成为突破口,被人们指挥……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毛泽东忆北大往事:想和傅斯年交谈 他没空理我

胡适最令毛泽东生气的话:他当时水平考不上北大

毛泽东在北大每月八块钱 穷到睡觉翻不了身

胡适的北大待遇:月薪够养活五口之家三年

……………………

述说“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命运

专政无知识 反动有文化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无论如何,我也不会赞同这种使“victim trashing"合理化的行为。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T-bag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让我们假设一个人长期遭遇否定以及不公,如果这个人本身心理非常强大,那么他可以挺的久一点,但是一般来说,一个从小就遭遇虐待的人是很难心理强大的。而一个普通的人,在遇见这种情况下,就会开始怀疑自己。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错误不可能只是周围的人在犯,我们自己本身也有可能会犯错,所以我们会怀疑自己不够好,于是就会变的小心翼翼起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变的开始讨好别人取悦别人。

但是很多人都可能有一种心理,叫做我讨厌那些第一次见面就对我太过友好的人。或许有些人也不是讨厌这种人,他们只是觉得这种人会很好欺负,或者委婉一点的说法是非常的平易近人不爱发火,于是就会变的放肆一点点,而此时一直都在受着虐待的人会容忍,因为好不容易有个人接受了自己他不想他不开心。

于是就会受到更猛烈的处理。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虐待者又出现了,因为我们的受虐者永远不会说不。

通常而言此类人(长期受虐者)都会胆子较小,但其实也有可能他们会爱虚张声势希望借此能够保护自己。然而一旦变成了一个说谎者以后,被揭穿的下场会非常的残忍。所以他们有可能会变的更加的爱说谎,而周围的人不会选择继续相信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所厌弃,通常被人们所不喜的人在群体当中容易失去利益。如果他坚持自己没有错,他就会变成一个可恨的人,而对可恨的人下手是完全没有错的。并且一个团体的存在往往需要共同点,于是讨厌受虐者就有可能变成这个团体的共同点,于是大家起初只是排斥他,后面甚至会演变成为了排斥而排斥,许多学校的全班人共同欺负一个人的情况,往往就在于那些学生心理不够强,他们需要在记忆中找安全感,于是会用一切手段证明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且在所不惜。看见别人的手段过激,自己往往会选择更过激的手段其实也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害怕自己会遭遇那般手段于是反复强调自己与施虐者是一样的,自己是站在施虐者这一边的。

然而这种情况下的受虐者会非常的矛盾,他们会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以及自卑感。他们用外表的强悍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却在不经意间变成了最招人厌的样子。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会,题主说的经历我有过,不想详细说,回忆起来心里不舒服……………………分割分割分割…………………长期受欺负的人内心都比较自卑,这种自卑会从心里溢出来表现在行为举止上,而且被欺负的时候没有适当还击的经验,也不敢还击,不敢还击别人就更觉得你是软柿子,如此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我严重的时候想伤害别人,甚至会制定计划,这真的很可怕,自己意识到的时候都会吓一跳)。另外,受到的虐待不一定是同一类,打个比方,艾滋病患者通常是身体多个器官衰竭而死,并非是某一个器官出现问题而其他器官完好无损的,虐待也一样,很有可能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被虐待过的痕迹就像艾滋病病毒,潜伏在体内,要想缓解这种病态,要靠自己不断和自己的内心斗争(要知道世界不完全是你看到的那样)尽最大努力接近阳光的事物,至于怎样根除,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的。我也在慢慢寻找解决的办法,我不会放弃,也不会屈服。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一般情况,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往往是个人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映射。

一个在生活中"习惯"受虐待的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尤其童年,可能受到来自父母的虐待,家暴等等。

而他之所以成年后愿意承受"虐待"不离开,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的"想要改变"。

在心理分析中,需要了解事件主的家庭构成,家庭关系,成长环境,等很多东西,随便根据一点特征就得出结论,不仅不专业而且不负责。

其实,我也只是票友……………233333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小时候被父母身体上虐 精神上虐 零花钱当然是没有,于是爱从小伙伴那找回自信....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这样的人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推崇暴力,要么痛恨暴力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我反而觉得,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有的!间桐樱!!!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是的,比如我看吉泽明步就是一脸欠干的样,匿了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日本有一部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

易房网小编为您精选了网友的解决办法,供您参考

-----------------------------------------------------

网友回答:

S与M的辩证统一


  本文关键词: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与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2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2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