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协调发展理念_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

发布时间:2016-11-30 14:19

  本文关键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
2005/7/1 来源:新华文摘 作者:周志忍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掀起了汹涌澎湃的行政改革浪潮。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转型,打破传统行政模式,使得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政府管理新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改革和震荡,政府管理的新模式已露端倪。不管对政府新模式怎样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共同的信念和指导原则,包括公民为本、市场化、结果导向、分权协作、民主参与、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等。这一多层次原则和理念的集合体,展示了“政府管理的新愿景”。
  面对五光十色的“新理念”的万花筒,人们难免产生一种困惑:许多行政学早期文献中频繁出现的提法和原则,如民主、参与、分权、市场机制等,怎么就成了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本文以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为背景,围绕“公民为本”、“市场理念”、“结果导向”三大核心理念,通过对出现背景、针对情境、发展进程等的描述分析,阐明各自的具体涵义,试图解释它们究竟“新”在何处。
  
  一、公民为本的理念
  
  “公民为本”又称“以公民为中心”,回答的是政府的一切管理活动“到底为了谁”的问题,涉及政府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选择。
  几乎所有现代政府都宣称,其权力是人民授予的,权力行使和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但理论上的共识并不一定能转化为每个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觉行动,于是如图洛克所言:“产生了一种反常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而在行政机构中,人们却最有可能恣意追求最大化个人利益,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周志忍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公共悖论”。
  公共选择理论从政治家“权力最大化”目标,官僚“预算最大化”或“预算节余最大化”目标,政府和非市场机构的内在制度缺陷等方面,对产生“公共悖论”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释。不论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公共悖论”的结果为大家所公认,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可见,信任危机不仅涉及僵化、低效、浪费等官僚机构的传统病症,而且发展到对政府行为动机(即为谁服务)的质疑。因此,克服信任危机,,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使公民相信政府的活动都是为公众谋利益,就成了改革的重要目标。克林顿对此做了明确的阐释:“我们不仅面临着预算赤字和投资赤字,由于联邦政府的绩效赤字,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信任赤字。除非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否则其他问题都无从谈起。”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重点目标是经济和效率,通过降低成本来克服政府的财政困难。与此相应,这一时期强调公共服务部门的“顾客导向”,即把服务对象视为“顾客”。顾客导向原则的主要体现是,打破公共服务中的部门垄断,给服务对象以“顾客”一样的选择权,迫使部门为了自身生存而竞争顾客,从而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像私营部门那样降低服务成本。由于顾客服务改善的目标由政府部门决定,实现目标的手段主要是政府部门内部管理的改善,所以这一时期“顾客导向”的涵义比较窄,强调政府部门“为顾客服务”和顾客选择,顾客依然具有被动性特征。
  顾客导向的一个里程碑是90年代初英国的“公民宪章”运动。所谓公民宪章,就是用宪章的形式把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的内容、标准、责任等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实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目的。部门服务宪章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但设计必须体现六个指导原则:
  1.明确的服务标准——包括服务效率、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公务员在与公众打交道时的行为准则。
   2.透明度——有关公共服务的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包括服务的内容和运营状况、特定服务......点击查阅全文......↓


  本文关键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9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9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