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府际协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30 14:21

  本文关键词:论“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路径——“整体型政府”的分析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13年

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府际协作问题研究

黄巧艳  

【摘要】:从2002年6月,湖北省提出建设武汉1+8城市圈以后,各地方政府已经做出一系列的合作,并且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然而在城市圈的治理中出现了“碎片化”现象。武汉城市圈治理中的碎片化现象表现为:城市圈内和城市政府在治理府际公共事务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合作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立法的保障缺乏、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平台。以专业分工、功能分割、层级节制为特征的政府管理模式是造成“碎片化”的体制原因。尽管我国地方政府有了合作的动机,但是受我国的管理体制所限,地方政府合作遇到了重重困难。公共管理的碎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制约因素。行政管理的碎片化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公共管理的碎片化是官僚体制导致的后果之一,它曾经具有分工明确,层级分明等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优点,而如今碎片化却成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阻碍。武汉城市圈内地方政府在各领域的合作治理中首要考虑的是本部们本机构的利益,而并不是从整体性利益角度出发。在多个领域,比如水污染治理,交通建设与管理,环保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或者合作不到位。整体性治理的宗旨在于通过对公共部门,行政资源,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形成的网络结构来达到公共服务目标。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依靠相互隔离的公共部门来实现公共服务,同样不可能依赖于建立一个新的“超级部门”来实现公共服务,不能单独依靠政府机构,同样不可能依赖于一元的市场主体或者社会主体。惟一切实可能的是围绕组织目标实现跨部门合作,实现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以及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合作。武汉城市圈的整体性治理需从树立整合型协作理念、建立整合型协作体制、健全协调型运行机制、创新协调型制度规范等方面着手。 本文通过对武汉1+8城市圈地方政政府间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其提出策略建议。本文在绪论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阐述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问题指向——碎片化。另外阐述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操作策略----整合与协调。最后,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府际协作问题研究的适用性。第二部分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府际协作状况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协作取得的成效以及政府协作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并对政府协作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指出分割式管理体制的作祟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在前文基础之上,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提出整体性策略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本文的选题针对区域公共管理这一焦点话题,就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所表现出来的碎片化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其次,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圈跨界公共事务的处理问题。借鉴网络治理模型,对于城市圈建设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严明明;;论我国行政体制的特征与功效[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4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5 刘习平;杨伟;;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J];城市;2009年12期

6 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01期

7 蔡岚;;缓解地方政府合作困境的合作治理框架构想——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4期

8 罗明义;;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态势与特点[J];中国城市经济;1999年03期

9 李瑞昌;;公共治理转型:整体主义复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谭海波;蔡立辉;;论“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路径——“整体型政府”的分析视角[J];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蔡琛;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改革[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钟玉文;吴昕春;;基于政府合作视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余忠;区域规划中的开发管制区划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张练;;推进政府改革的有效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邱汉周;金晓玲;胡希军;;合淮同城化的战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6 陈东旭;;新公共管理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7 杨亚南;柳士双;;治理理论视角下的跨镇区合作——以“中国制造业名城”东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8 武红阵;;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元治理探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宋开文;王义保;;府际关系视域下的徐州都市圈治理问题与对策[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蔡英辉;;政策清理与政策整合:基于网络治理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具;;提高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制度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2 汪伟全;;区域合作中地方利益冲突的治理结构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迎法;高娴;;整体性治理:电子政务建设“碎片化”的治理逻辑[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礼祥;娄文龙;;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环境保护模式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俊月;;西方整体政府的构建路径及其借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姚尚建;;社会暴力下的整体治理[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俞晓波;;从层级制到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变革——以上海浦东模式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明水;;关于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防止腐败滋生的对策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马起辉;徐敏宁;;政府职能定位的三维考量[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于亚滨;潘玮;;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陆晶;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秦浩;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征;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静;中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政府行为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汪德荣;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许春慧;公共再就业培训研究——以广西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黄微;区域政府间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高翔;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和创新路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寿龙;中国地级政府的过去与未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宋月红;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陈文权;何伟;;县级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问题与建议[J];重庆行政;2002年02期

5 川上秀光,吕斌;多中心城市结构论与东京的再开发[J];城市规划;1988年06期

6 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J];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7 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8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9 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10 陶希东;;转型期跨省都市圈政府间关系重建策略研究——组织体制与政策保障[J];城市规划;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J];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14期

2 涂盛林;;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12期

3 黄泽夫;;聚焦“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座谈会发言摘要(下篇)[J];政策;2008年04期

4 吕金芝;;做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立法工作的几点思考[J];楚天主人;2008年07期

5 ;发挥税收支持与调节作用[J];世纪行;2008年05期

6 彭加丽;;武汉城市圈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7期

7 傅光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研究[J];武汉学刊;2008年05期

8 夏亚民;;推动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耦合发展[J];政策;2011年05期

9 寒静;;武汉城市圈引出的话题[J];楚天主人;2004年Z1期

10 ;大力促进武汉城市圈民营经济协调发展[J];世纪行;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公共财政政策建议[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欧胜兰;吕耿;;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体系及动力机制初探——基于USAP城镇势力圈分析系统[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董林;;“8+1”城市圈建设与武汉房地产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萌;;武汉城市圈构建中的政府作用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鹏;刘敏;;大学生就业培训服务网络中的政府责任边界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罗丽娜;;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下圈外城市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宜昌市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李荣娟;施雪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秀兰;徐月宾;;和谐社会与政府责任[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9 梅小红;;浅析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责任[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10 胡德锌;;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玉;[N];中国改革报;2003年

2 蒋敏华;[N];长江日报;2005年

3 刘相;[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4 章鸽 记者 宋兰兰 董晓勋;[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 毛丽萍 通讯员 徐少明;[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记者 高延晶;[N];广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宏伟;[N];中国集邮报;2008年

8 记者 王武斌;[N];孝感日报;2011年

9 胡爱民;[N];中国化工报;2003年

10 通讯员 朱俊峰;[N];黄石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迎春;超越边界的治理[D];武汉大学;2012年

2 蒲丽娟;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徐宛笑;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鹏翔;基于“两型社会”构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新娥;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楠;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的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冯建超;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潘洪阳;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巧艳;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府际协作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晨;多中心治理与我国收费公路中的政府责任[D];郑州大学;2005年

3 李思怡;武汉城市圈政府间横向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刘莉芬;武汉城市圈金融排除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程晓歌;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圈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丽汝;武汉城市圈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7 陈岭;转型期我国政府行政指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蔡文念;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职能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苏丽;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徐婷婷;武汉城市圈电视文化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论“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路径——“整体型政府”的分析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9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9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a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