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审视与批判

发布时间:2021-01-30 22:10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相较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三大不同症候:一是议题设置上强化生活化、大众化议题;二是虚无手法上惯用隐性化、中性化、感性化等软性方式;三是内容呈现上与景观媒介融为一体,并借助于网络平台隐蔽化、碎片化散播。虽然其在表象上更为含蓄和隐晦,但本质上的意识形态性并没有丝毫弱化。其沿着"虚无——颠覆——重构"的逻辑递进关系,以摧毁中国共产党人历史根基为逻辑起点,以瓦解执政合法性基石为逻辑展开,最终妄图达及资本主义制度普世化的逻辑归旨。因此,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展开系统批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其进行"整体解蔽",从而捍卫历史的本真之貌。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出场语境
    (一)现实语境:以退为进的策略应对
    (二)历史语境:意识形态的感性化转向
    (三)理论语境:虚无主义消亡的客观规律
二、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多元症候
    (一)议题设置生活化:以生活之题吸大众之睛
        1. 迎合热点,制造“爆点”型。
        2. 以小见大,炒作“卖点”型。
    (二)虚无手法软性化:以软性之法遮硬性之体
        1.“隐而不显”的隐性化手法。
        2.“含糊其辞”的中性化手法。
        3.“以情动人”的感性化手法。
    (三)内容呈现隐蔽化:以隐性之形散虚无之果
        1.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与图像等景观媒介互交互融。
        2.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平台隐蔽散播。
三、当代中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滥觞之政治实质
    (一)虚无历史:摧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根基
    (二)颠覆历史:瓦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石
    (三)重构历史: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普世化和永恒化
四、应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举措
    (一)增强鉴别力和批判力,清除虚无主义的存植空间
        1. 学术界、舆论界要加强研判,揭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貌。
        2. 大力开展党史国史的教育,清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存植空间。
    (二)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凸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三)加强网络阵地管理,完善信息传播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心理空间理论的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策略分析[J]. 王哲.  思想教育研究. 2019(02)
[2]揭开“幽蔽的面纱”:文艺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 张蕊,张志丹.  理论导刊. 2019(02)
[3]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J]. 杨全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6)
[4]揭一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J]. 董学文.  红旗文稿. 2018(16)
[5]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路径探讨[J]. 廖海花.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05)
[6]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对策[J]. 陈清,刘珂.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3)
[7]潜对话的语境、暗示与心理张力[J]. 黄晞耘.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本文编号:3009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009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