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日本武士道的产生及其对儒学的异化

发布时间:2021-11-05 23:37
  武士道精神是体现日本国民性之根本精神所在。它是在日本古代封建社会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日本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给了他成长的土壤。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拥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其善的因子使得日本民族每每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其恶的因子,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并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武士本是以三尺之刃为其职业,嗜杀,好杀,残忍,暴戾是其本质体现,具有很强“非人性”的特点。狭义上的武士道是特指日本历史上在武士执政时期即镰仓幕府1192至德川幕府1868共700年间由武家社会所产生和形成的对于武士而言的一种行为道德规范。因其与生俱来的“非人性”,于是它吸收了儒家思想的德行以修其身,佛教的生死观以修其心以及日本神道教之忠的精神后,而最终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广义上的武士道是指一种世界观、价值观。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阶层被取消,存在于武士阶层的武士道精神迅速扩散到日本的各个阶层,而成为一种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实体。 武士道吸收了日本儒学的核心思想,使得武士道得以存在下来,并异化了日本儒学。儒学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1. 儒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2. 儒学的异化
二、日本武士道的产生
    1. 何谓武士道
    2. 武士道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3. 武士道产生的政治背景
三、武士道对儒学的异化
    1. 武士道对儒学异化的原因
        1.1 武家政治中儒学的特点
        1.2 儒学异化的原因
    2. 武士道对儒学的异化的具体表现
        2.1 忠孝观:从以孝为本到以忠为本
        2.2 生死观:从重生到重死
        2.3 义利观:从尚义到唯利
        2.4 内圣外王:从由内而外到由外而内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日本人生死观的转换及“飞花落叶”美意识的形成[J]. 尤海燕.  外国文学研究. 1999(03)
[2]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J]. 程潮,钱耕森.  学术月刊. 1998(08)
[3]儒家内圣外王之学论要[J]. 朱岚.  齐鲁学刊. 1997(04)
[4]谈谈我国古代的生死观[J]. 鲁红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5]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本质特征[J]. 尚水利.  管子学刊. 1995(04)
[6]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J]. 李建军.  社会学研究. 1995(06)
[7]国内对异化问题的研究[J]. 黄德兴.  社会科学. 1981(02)



本文编号:3478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478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