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

发布时间:2023-08-06 19:27
  “乌托邦”(utopia)是人们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总体性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按照乌托邦的社会理想来建构现实社会,容易使人们陷入乌托邦主义的实践狂热中,专制与独裁是其必然结局,然而,完全拒斥乌托邦又会使人类的社会理想失去超越性、终极性和总体性,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片平庸不堪和绝望无计的“荒漠”。有了必要的乌托邦想象,历史未来的终极性视野才会向我们展现和澄明,它使人不会停留在无限历史的任何一个固定点上而将历史的片断永恒化,也不会完全满足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既定现实状况。 乌托邦是西方传统社会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智慧和创造,它往往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是一个社会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反思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尽管乌托邦是美好的,但由于它没有找到自身得以存在的合理基础,使人们常常把乌托邦和乌托邦的社会运动相混淆,使后者造成的灾难却转嫁到前者身上,从而使人们美好的愿望反过来又变成制约和限制人本身的一个“怪物”。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实现了对乌托邦理论的辩证综合,在继承了乌托邦理论对超越于既定现实的终极性社会理想追求传统的基础上,寻找...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重新反思“乌托邦”
    1.1 何谓“乌托邦”?1
    1.2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1.3 “乌托邦”的精神根基:批判的形上学
    1.4 “乌托邦”的现代性困境
第二章 西方传统的社会乌托邦理论及其特征
    2.1 传统社会乌托邦的理论前提
        2.1.1 本质先于存在
        2.1.2 国家优于个人
    2.2 传统社会乌托邦理论的基本特点
        2.2.1 张力:理想与现实、神性与人性
        2.2.2 本真性:乌托邦的“不在场”
        2.2.3 社会乌托邦理论由空间向时间的转换
    2.3 传统社会乌托邦观念的意义及其局限
第三章 马克思对传统社会乌托邦观念的批判与超越
    3.1 马克思理论实现了由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根本转变
        3.1.1 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批判
        3.1.2 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批判
        3.1.3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确立
    3.2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现代超越
        3.2.1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内含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3.2.2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面临着双重挑战
    3.3 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
        3.3.1 共产主义与乌托邦
        3.3.2 历史终结论的实质
第四章 乌托邦与现代性
    4.1 启蒙的现代性话语
        4.1.1 理性的断裂与还原:工具理性主义的形成
        4.1.2 个人主义
    4.2 现代性的具体展开对乌托邦精神的消解
        4.2.1 以市场经济为参照系的社会系统的确立
            4.2.1.1 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4.2.1.2 市场经济对乌托邦精神的挤压
        4.2.2 政治管理的理性化操作与大众文化的社会整合
        4.2.3 现代性的合法性危机:乌托邦维度的缺失
第五章 超越现代性:社会乌托邦理论的批判性重建
    5.1 为什么要重建乌托邦?133
    5.2 重建乌托邦的可能性限度
    5.3 乌托邦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5.3.1 中西乌托邦理论传统的内在差异
        5.3.2 中国现代化追求中的乌托邦理论及其问题
        5.3.3 建国后中国的社会发展与乌托邦精神
第六章 结论:“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价值之间的张力
参考文献
致谢及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39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839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