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学空间复合性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00:26
   小学教育处在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同质化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向着“个性化发展,自主探究实践”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小学教学空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空间载体,承载适应行为需求转变的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生的行为需求向着个性化、多样化的复合性行为方向发展,传统教学空间模式已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复合性行为需求。因而,对教学空间的组合模式提出了多样性、灵活性、复合性的空间改变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以小学教学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模式、行为与空间的需求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教学空间的复合性组合模式进行设计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界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拟定了论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与第三章为分析问题部分,对教学模式转变下,小学生行为与空间的需求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小学生复合性行为与空间的需求关系。对小学教学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归纳教学空间的现状组合模式,结合行为需求端的变化,总结行为与空间的矛盾点。第四章为解决问题部分,对教学空间复合性组合模式的设计,以小学生展示性行为、合作性行为以及自主探究性行为对空间的需求为基础,用图示语言提出多样性、灵活性、复合性的设计模式。通过研究课程改革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小学生复合性行为的需求,对小学教学空间这一空间载体进行复合性组合模式的设计,以适应不断深化改革的素质教育模式。对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学位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U244.2;TU984.14
【部分图文】:

切入点,角度,空间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6-自己的学习空间,学习空间与教室空间会有隔断进行灵活的分隔,当需要教学空间可变时,可以通过灵活隔断改变教学空间形态。此外,有些教室空间外设置有公用的学习空间,即开放共享空间,成为辅助多功能区域。总体教学空间呈现复合性的特点。1.3.2国内相关研究概述其一:国内关于小学空间设计的研究,基于的理论基础大多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关于室内空间、公共空间的研究占比大,其次是校园环境的研究。研究模式主要针对单一功能空间的研究。(见图1-1)。a:研究理论b:研究对象图1-1研究角度与切入点Figure1-1ResearchAngleandentrypoint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其二:在研究的切入点上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从指导设计角度出发、从小学生心理行为角度出发、从教育理念出发、从空间的功能性出发等。我国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空间设计方面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被动式的应试教育方式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教育体制的重视不断提高,国内教育工作者将西方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进行重新的定义,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播者,有了更深层次的定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向全方位的人才发展。200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玉泉的硕士学位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城市小学校室内教学空间研究》中,作者从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加以总结,探寻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空间之间的契合点、关联性。通过调研分析了我国教

框架图,论文,框架,毕业论文


论文研究框架

课堂结构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14-根据不同模式下课堂各组织形式的时间占比可以看到(见图2-1),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讨论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大大增加,成为教学中占比最大的教学形式。教师的知识讲授的时间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这部分教学内容更多的是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进行方向性的引导,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认知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效率更高,同时学生们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刻了解,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图2-1课堂结构Figure2-1Classroomstructure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2小学生行为特征概述2.2.1小学生行为类型分析小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活动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作者杨·盖尔将人的行为活动归纳为三个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20]。其中,必要性活动指的是,不得不发生的活动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不会受到环境质量的影响。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自主行为,以主观意志为驱动性,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自发性的行为活动也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层次的交流就是看与被看的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更高层次的一种交流包括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笔者根据这三大活动类型,将学生的交往行为类型进行了分类别整理(见表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博佳;张萍;周坚;;复合空间 多样生活——基于活动需要的高校住宿建筑设计思考[J];华中建筑;2009年05期

2 邓小军;常丽莎;姚安海;;浅议日本小学开放式教学空间的设计思想[J];华中建筑;2008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瑜葳;城市小学教学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2 曹通;复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3 雷政元;基于空间复合化的干部学校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4 杨帆;社区型中小学开放空间的复合性设计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5 卢程坤;基于复合设计理念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8年

6 徐丹;中学校园图书空间复合化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7 王海洋;我国当代城市新型小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8 杨佳音;基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小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探究[D];浙江大学;2018年

9 张澄;基于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寒地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8年

10 王黎晖;城市中小学教学拓展空间的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92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92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9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