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能预测

发布时间:2016-11-02 10:31

  本文关键词: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能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理工大学》 2015年

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能预测

卫涛  

【摘要】:高氮含能化合物作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材料(HEDM),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如气体发生剂、推进剂、无烟烟火燃料和高能钝感炸药等。近年来,高氮含能化合物已成为研究热点,主要归因于它们的高密度、高正生成热、高爆轰性能和良好的热稳定性。从理论上研究它们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高能量密度化合物(HEDC)的分子设计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对不同类型多系列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生成热、密度、热稳定性和爆轰性能等进行计算研究;运用高级理论方法Gn和CBS-n对57种含氮分子(包括含氮甲基取代分子、氨基取代分子和杂环分子)的生成热进行预测;根据能量和稳定性相结合的标准,筛选出潜在的HEDC候选物。其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通过原子化反应法,运用Hartree-Fock (HF)、DFT、高级理论方法Gn (G2、 G2(MP2)、G3)和CBS-n (CBS-4M、CBS-Q、CBS-QB3)对57种含氮分子生成热进行了研究。除CBS-4M方法外,其它高级理论方法计算的生成热与实验值基本吻合。6种高级理论方法适合用来预测标题化合物的生成热,其中G2方法具有最高的计算精确度。CBS-Q方法比G2或G2(MP2)方法更加适合预测那些含-NO2基化合物的生成热,其结果更加接近实验值,但含-NH2、-NH-或-CN基化合物的情况却相反。6种高级理论方法似乎更加适合用来预测芳香族含氮化合物的生成热。CBS-Q或G2(MP2)方法在预测标题化合物的生成热方面表现出计算效率高以及精度高的优点,使其成为预测该类化合物生成热的最佳选择。2.运用HF、MP2、DFT和半经验方法,计算研究了系列单环1,2,4,5-四嗪衍生物的生成热、热稳定性和爆轰性能。首先,通过设计等键反应,运用不同方法计算了5种1,2,4,5-四嗪衍生物的生成热,通过与实验生成热比较来考察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在6-311G**基组水平上,运用DFT-B3P86方法预测了17种1,2,4,5-四嗪衍生物的生成热。然后,基于键离解能的计算结果,比较和判定1,2,4,5-四嗪衍生物的热稳定性。最后,结合生成热和分子体积的计算结果预测了它们的爆速和爆压。考虑键离解能和爆轰性能得出,3种1,2,4,5-四嗪衍生物可作为潜在的HEDC候选物。3.对新型高氮含能化合物(偶氮-1,2,4,5-四嗪类、稠环1,2,4,5-四嗪类(TETZ和TTZ)、偶氮-三唑类、双环四唑基三唑类(ATT)和氮桥连(1,2,4,5-四嗪、呋咱、1H-四唑)多杂环类衍生物)的生成热、热稳定性和爆轰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通过设计的等键反应预测标题化合物的生成热。然后,利用键离解能的计算结果比较和判定标题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最后,在计算的生成热和密度基础上预测它们的爆速和爆压。综合爆轰性能和热稳定性得出,3种偶氮-1,2,4,5-四嗪、4种TTZ、3种C,C’-偶氮-三唑、5种N,N’-偶氮-三唑、7种ATT衍生物和6种氮桥连多杂环类化合物可作为潜在的HEDC候选物。总之,本论文通过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类型多系列高氮含能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总结它们的结构-性能关系,筛选出潜在的HEDC候选物。以上结果对设计合成HEDC及其性能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56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运芝;张景林;张树海;朱晋生;;以NTO为主体的钝感炸药的性能及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岳守体,阳世清;3,6-双(1-氢-1,2,3,4-四唑-5-氨基)-1,2,4,5-四嗪的合成及其性能[J];含能材料;2004年03期

3 李海波;程碧波;刘世俊;聂福德;李金山;;LLM-105重结晶与性能研究[J];含能材料;2008年06期

4 李金山;;计算含能材料爆速的Stine方法的进一步研究[J];火炸药;1996年01期

5 梁晓琴;蒲雪梅;田安民;;均三嗪含氮取代基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文娣;新型含能材料LLM—105及其类似物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强,孙献忠;理想混合炸药模型的提出及其应用[J];火炸药学报;2002年01期

2 周文静;马亚南;王克勇;王明;张皋;邵颖惠;;NTO与黏结剂的界面作用[J];火炸药学报;2010年04期

3 柴春鹏;甘志勇;李娜;罗运军;;3-硝基-1,2,4-三唑-5-酮银盐的合成和热分解性能[J];火炸药学报;2011年02期

4 张永丽;杨慧群;;新型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J];四川兵工学报;2012年02期

5 高晓敏;魏智勇;张明;;有应用前景的低感高能炸药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2年02期

6 任莹辉;张鲜波;赵凤起;徐抗震;宋纪蓉;胡荣祖;;3,6-双(1-氢-1,2,3,4-四唑-5-氨基)-1,2,4,5-四嗪-1,4-丁二胺盐的制备和热分解动力学及热安全性[J];固体火箭技术;2012年02期

7 杜旭杰;李晓东;杨荣杰;李玉川;庞思平;;1-氨基-1,2,3-三唑硝酸盐的热分解动力学(英文)[J];火炸药学报;2013年05期

8 李文;任莹辉;赵凤起;张鲜波;马海霞;徐抗震;王伯周;;高氮含能化合物BTATz(BTATz=3,6-双(1-氢-1,2,3,4-四唑-5-氨基)-1,2,4,5-四嗪)锌盐的合成及热分解特性[J];功能材料;2013年22期

9 高冰;朱自强;李瑞;王军;谯志强;杨光成;聂福德;;微纳米单质炸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材料导报;2013年23期

10 林智辉;高莉;李敏霞;程广斌;;几种呋咱类含能化合物的合成、热行为及理论爆轰性能预估[J];火炸药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亚南;魏俊峰;于淑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QSAR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杜志明;韩志跃;赵志华;张英豪;丛晓民;赵林双;;高氮含能离子盐合成及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娟;吴鹏;刘春;王平;;溶剂/非溶剂重结晶制备LLM-105及其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鹏源;张琳;朱顺官;鲍国钢;;几种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9含能材料及绿色民爆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高逸飞;何玲;陶国宏;;5-硝氨基四唑含能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6 李亚南;杨威;翟连杰;李祥志;李辉;王伯周;;基于二硝基胍的两种炸药ADNQ和APX:合成及热性能[A];2014’(第六届)含能材料与钝感弹药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陈鹏源;张琳;朱顺官;鲍国钢;;几种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九分会场含能材料及绿色民爆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南;典型有机污染物与·OH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铮;酶反应机理的多理论层次量子力学/分子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范晓薇;高能量密度材料取代基效应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建华;谷胱甘肽及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理论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5 向梅;复合装药的安全性及能量输出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吴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分离和膜分离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7 王芳;新型高氮高能化合物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张建英;有机笼状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汪红梅;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锂二次电池和缓蚀剂方面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杜旭杰;唑类含能硝酸盐的热分解动力学及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建东;2-硝亚胺基-5-硝基—六氢化-1,3,5-三嗪(NNHT)的合成工艺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2 廉丹;高压下β-HMX晶体性质的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3 陈海杰;1,8-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能量转移和pH荧光探针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宝品;三聚氰酸的断环反应及工业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5 黄源;AP/HTPB推进剂N-H类降速单元构效关系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李娜;微波辐射下三嗪及吖啶类衍生物的合成[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育湘,贾会平,陈博仁,徐永江,潘则林,陈江涛,郑福平;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四种晶型的晶体结构[J];火炸药学报;1998年04期

2 李加荣;3-硝基-1,2,4-三唑酮-5的一锅合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董润安,肖连阶,姜德珍;高聚物粘结NTO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5年02期

4 王金英,柴涛,张景林,周圣;PBX传爆药撞击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余天祥,杨发福,杨海鸥,李常青;三氨基胍叠氮酸盐的非水相合成研究[J];含能材料;2000年02期

6 岳守体,阳世清;3,6-双(1-氢-1,2,3,4-四唑-5-氨基)-1,2,4,5-四嗪的合成及其性能[J];含能材料;2004年03期

7 王宏社,杜志明;富氮化合物研究进展[J];含能材料;2005年03期

8 贾会平,欧育湘,陈博仁;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的研究进展(1)——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的合成[J];含能材料;1997年04期

9 徐松林;阳世清;张炜;张兴高;;3,3′-偶氮-(6-氨基-1,2,4,5-四嗪)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学通报;2006年09期

10 崔月芝,方奇,薛刚,许贵宝,于文涛,尹磊;多支结构的均三嗪衍生物的合成及双光子吸收性质[J];化学学报;2005年1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敬;四唑衍生物热分解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含能化合物标准光谱图集》简介[J];火炸药学报;2000年02期

2 周阳;龙新平;王欣;舒远杰;田安民;;高氮含能化合物的研究新进展[J];含能材料;2006年04期

3 黄明;李洪珍;李金山;;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反应性[J];含能材料;2006年06期

4 雷永鹏;徐松林;阳世清;;高氮含能化合物应用研究新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7年03期

5 杨建明;余秦伟;刘波;薛云娜;吕剑;;双环硝胺类含能化合物的合成进展[J];应用化工;2009年12期

6 何冬梅;程广斌;吕春绪;;四嗪类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火炸药学报;2010年05期

7 薛金强;尚丙坤;王伟;刘飞;王连心;;四嗪类高氮分子及离子含能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1年04期

8 王中洋;李京海;袁军;程晓燕;;吡嗪类含能化合物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2年07期

9 毕福强;许诚;葛忠学;樊学忠;张敏;李吉祯;王伯周;;二硝甲基唑类含能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3年01期

10 阳世清;徐松林;;S-四嗪类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鸿波;赵廷兴;李磊;董战;张勇;张光全;黄明;;硝基三唑含能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来蔚鹏;尉涛;刘英哲;廉鹏;;多氮含能化合物的设计与性能预估[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3 屈延阳;李洪珍;黄明;;新型稠环富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9分会:公共安全化学[C];2014年

4 董琳琳;何玲;陶国宏;;绿色含能BTA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刘永东;陈莉;李华;;氮杂环含能化合物虚拟合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郑慧慧;张建国;张同来;冯丽娜;;高氮含能化合物1,1,3,3,5,5,7,7-八叠氮环四磷腈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王恩雨;王琦;黄明;陈甫雪;;3,3',5,5'-四叠氮基-4,4'-联-1,2,4-三唑的合成[A];第二届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高逸飞;何玲;陶国宏;;5-硝氨基四唑含能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伟;典型含能化合物的激光解离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2 曹端林;超分子含能化合物的制备及其钝感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周俊超;含能化合物制备过程的相关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马丛明;吡啶类含能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能初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卫涛;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能预测[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张敏;环糊精对含能化合物的分子识别及其催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金兴辉;硝基胍衍生含能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能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61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0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