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的实证心理学研究:存在、涵义、分类及效应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5 21:57
  随着实验哲学与实验伦理学的兴起,美德这一富含心理意义哲学问题得到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对美德是否存在的问题,美德伦理学家和情境主义者颇多论辩。本文提出美德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并试图用实证方法回答之。这几个问题分别是:第一,美德作为一个构念是否存在?第二,美德究竟是什么?第三,美德究竟可以如何分类且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第四,美德是否有着伦理、经济和社会的价值?本文通过11个研究来探讨这些问题。综合运用实验室实验、情境实验、问卷调查、结构化访谈、社会网络分析与大数据等诸多研究方法,我们发现:第一,情境对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强,这为美德的实在性提供基础。即使美德事实上不存在,它也一定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上。这种道德信念出现于其他认知活动之始,影响着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判断,同时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第二,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美德时,人们依据的是行为的效价以及行为主体的思维特征。具体而言,在民众心理学水平上,人们认为用直觉做好事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而审慎思考做好事的人次之,审慎思考做坏事的人再次之,直觉做坏事的人最没有美德。同时,本体论上的美德却表现在交流性的不同上,罪犯的交流性小于普通人,而其能动性却大于普通人。第三,无论是基于词汇学假设的因素分析,还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社会网络聚类,都无法满意地区分美德的维度,这是由于美德的整合性所致。时代变迁使得不同的时代强调不同的美德,而人们的认识可能落后于时代的强调,因此造成道德滑坡的误解。第四,美德至少是幸福的充分条件,做善事可以创造幸福感。同时,作为一种道德资本,美德也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在遭受到不同的道德提升和道德贬损后,一个组织的网络形态会发生变化。综合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美德(或者是广义上人格)的二阶段模型,并据此提出美德教育的理念。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设计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美德存在的可能性
    2.1 本章引言
    2.2 研究1:微小情境对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影响
    2.3 研究2:诺布效应的多重验证
    2.4 研究3:人性信念及其对道德、法律判断的影响
    2.5 研究4:道德相对主义的有限客观性
第3章 美德的实质
    3.1 本章引言
    3.2 研究5:思维过程与美德判断
    3.3 研究6:美德、恶德与道德动机
第4章 美德的分类
    4.1 本章引言
    4.2 研究7:德目分类
    4.3 研究8:道德关注的时代变化
第5章 美德的心理效应
    5.1 本章引言
    5.2 研究9:幸福事件中的道德
    5.3 研究10:道德资本的经济转换与心理效用
    5.4 研究11:道德攻击下的社会网络变化
第6章 总讨论
    6.1 两阶段人格/美德理论
    6.2 时代变迁与道德滑坡幻觉
    6.3 美德教育的方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过度自信问卷
附录B 不现实乐观主义问卷
附录C 道德判断问卷
附录D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问卷
附录E 马基雅维利主义问卷
附录F 儒家传统价值观问卷
附录G 人性问卷初版
附录H 大五人格问卷
附录I 正负情绪问卷
附录J 美德形容词核查表
附录K 昨日重构问卷
附录L 幸福事件问卷
附录M 道德词库示例
附录N 人生故事访谈提纲示例
附录O 人生故事访谈示例(罪犯)
附录P 人生故事访谈示例(普通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德是幸福的前提吗?[J]. 喻丰,彭凯平,窦东徽,董蕊,韩婷婷.  心理科学. 2014(06)
[2]道德人格研究:范式与分歧[J]. 喻丰,彭凯平,董蕊,柴方圆,韩婷婷.  心理科学进展. 2013(12)
[3]从心理学视角看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之争[J]. 喻丰,彭凯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4]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J]. 彭凯平,喻丰.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2)
[5]自由意志:实证心理学的视角[J]. 董蕊,彭凯平,喻丰,郑若乔.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1)
[6]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J].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7]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 秋石.  求是. 2012(01)
[8]“科学地”解读康德伦理学——神经伦理学的视角[J]. 亓奎言.  道德与文明. 2011(06)
[9]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J].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柴方圆,柏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
[10]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J]. 彭凯平,喻丰,柏阳.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6)


本文编号:159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59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2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