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形式叶芝_《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02 07:58

  本文关键词:叶芝戏剧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4年

叶芝戏剧文学研究

马慧  

【摘要】: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作为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受到充分重视,获得世界性赞誉。相比之下,对其戏剧作品的研究较为薄弱。诗歌和戏剧作为不同的文学形式,承载的是其不同的文学理想和情感抒发。叶芝的戏剧创作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实绩之一。他的戏剧理论与梅特林克静态剧理论一样,是象征主义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开创了现代主义戏剧思潮的先河。本文以叶氏的戏剧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采用历史主义批评、原型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及生活背景,探究其戏剧作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以期对其戏剧创作全貌做一描述,并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四个问题:一是本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确定叶芝戏剧研究的价值。二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国内研究综述和国外研究综述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均包括剧本翻译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分析。三是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欲对叶芝戏剧的创作轨迹、主题、人物、结构、戏剧性及理论等做出结合文本的分析。四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对本文做一个方法论的归纳,且明确创新之处。 第一章为叶芝戏剧创作的背景。依次对爱尔兰历史概况、文化氛围及其戏剧概况进行归纳,将叶氏戏剧放到关于社会、历史、文化及艺术的大氛围中去,以便于对其思想和艺术进行溯源,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特质。创作背景突出了英国和爱尔兰复杂的历史关系和17世纪初之后英国对爱尔兰的文化殖民,这种客观状态促成了叶芝拯救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初衷。 第二章为戏剧主题流变。梳理了叶芝三个阶段的思想动向和戏剧创作特点,将其整个戏剧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885年-1907年),中期(1908年-1922年),晚期(1923年-1939年)。在每个时期,其戏剧都有着重表达的主题。早期主要是神话传说主题和民族主义主题。他或者将爱尔兰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直接作为作品的构架,或者在作品中直陈民族主义情绪,统领之的是其彼时浓厚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叶芝希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提高大众民族意识实现民族独立的目的。随着与民族主义者裂痕渐生,他逐渐疏离了激进的民族运动,继续追寻很早就接触到的神秘主义思想,由此进入中期创作,主要探讨神秘思想主题和艺术使命主题。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神秘思想已然体系化,形成了关于人格类型、历史规律和宇宙秩序的哲学体系,晚期剧作成为其哲学思想的图解,主要探讨了贵族文明主题和死亡-复活主题。前者表达了其贵族文明将在下一个阶段重临的历史循环观,后者则是作者对生之大限的思考,他的基本观点是生死转化灵魂不灭,并将这一观点植根于原始信仰之中。通过此章,可以勾勒出叶芝戏剧创作的整个过程和思想流变。他在这些主题中表达的观点与其对社会、环境和宇宙的理解息息相关,又总随着后者的变化在变动之中。 第三章论述作品人物。叶芝戏剧人物较少,越到晚期这一特点越明显。随着人物数量逐渐减少,其象征意义愈加增强。其戏剧系列主要塑造了三类人:英雄(以库丘林为代表)、理想女性(以艾玛为代表)和符号化人物。库丘林式英雄,代表了叶芝所崇尚的英雄气质,同时也与所受尼采哲学的影响有关。女性的品质一般比较隐忍,对英雄人物基本是服从的表现,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进行解析,可以看出叶氏对女性的看法,并从其真实生活中对女性的态度得到印证。符号化人物更多是其某些思想观念的形象化,包括象征预言者的符号化人物、象征精神世界的符号化人物及象征生死转化的符号化人物。叶芝正是通过象征方式图解其哲学著作《幻象》中的抽象理念,所以要理解其人物形象必须与《幻象》相结合。 第四章论述作品结构。叶芝戏剧篇幅不长。有限的篇幅里,他对结构的安排经历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打破了常规清晰的戏剧结构范式。结构可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前者表现为情节极度弱化,后者表现为场面呈片段式和时空模糊不清。这样的特点决定其戏剧是一种开放式结构,观众可以有多个解读视角,使戏剧营造出多向语义空间的模糊性。非逻辑的开放结构的内在支撑点是神秘主义思想,对世界直觉的理解方式决定了其会采用整体含混的结构形态,而象征正是这一艺术过程中最恰当的思维模式。从戏剧演进过程看,叶芝促使戏剧结构由说明性的方式过渡到了直接表现的方式,对于其后的现代主义戏剧发展有着相当的启发作用。 第五章论述作品的戏剧性。叶芝的戏剧作为诗剧,本身动作性不强,与惯常意义上的“激烈”、“遽然”、“夸张”、“离奇”的“戏剧性”相异,,不以事件变化和情节突转见长,属于“抒情”和“情境”戏剧性,而非传统的“动作”与“冲突”的戏剧性。通过人物的诗性语言,去捕捉情绪暗示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抒情性。叶氏戏剧不是没有冲突,只是将其内在化,压抑于人物情绪中;看似静态的场面,隐含着深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此外,在有些戏剧中,作者意图着力通过情境表现出来,更加深入到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形而上的人生意义,将很多难以言表的观念准确而丰富地展现出来,使情境走向前台和中心,揭示了很多以往难以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第六章论述其悲剧精神。叶芝的戏剧几乎全是悲剧,尤其喜好以高贵人物所受到的挫折和灭亡来表现其悲剧情感。主人公在戏剧一开始就处于难以逾越的困境,预言所预示的命运无法改变,无法逃脱它的掌控。在经过种种徒劳的挣扎和努力之后,悲怆而坦然地接受悲剧性困境。虽然必定是失败,但坚强的精神状态、自由的自我意识和坚决的反抗意志才构成生命的意义。叶芝的悲剧精神以人为出发点,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一种现代悲剧精神。作者秉承神秘主义思想,汇通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否认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直觉可以到达真正深层的生命本体。 第七章论述戏剧理论。作为一位富有独创的剧作家,叶芝有着自成体系的戏剧观,其戏剧理论有一条较为明晰的流变轨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建立神秘象征的民族戏剧以教化大众的理论;中期:寻求象征新方式增强仪式性的摹仿能剧理论;后期:将戏剧作为抽象宇宙哲学和理想模式图解的仪式化戏剧理论。这一发展链条上,戏剧的民族化色彩由浓厚变为淡然,而仪式化痕迹则由隐蔽到彰显,理论和创作相辅相成,理论为创作的导向和纲领,创作是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化,两者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应该说,他的理论贡献绝不仅限于象征主义,还连接了其后的表现主义,并孕育出荒诞派戏剧的某些要素,为其后戏剧的合规律发展指引了方向。 第八章论述叶芝戏剧的接受史。在欧洲,从19世纪80年代末叶芝的戏剧作品发表开始到21世纪,各界的评论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特点。变化趋势可以这样归纳:评论的范畴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研究的方法由单一到多元,接受的情绪由极端回归理性。叶芝戏剧与日本能剧有很深的渊源,是有鲜明特点的跨文化戏剧实践。他在内容和形式上对能剧进行了积极的借鉴和化用,创造出崭新的戏剧形式。对仪式化、神秘化、象征化、悲剧化的崇尚是叶芝对能剧进行指向性审美注意和目的性选择的出发点。中国对叶芝戏剧的接受高峰集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在叶芝领导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启发下,中国发起“国剧运动”,回望历史的得失,可以为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2.073
【目录】:

  • 中文摘要7-11
  • Abstract11-15
  • 绪论15-25
  • 一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15-17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17-23
  • 三 研究目标和内容23-24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4-25
  • 第一章 叶芝戏剧创作背景25-40
  • 第一节 爱尔兰历史概况25-31
  • 第二节 爱尔兰文化氛围31-36
  • 第三节 爱尔兰戏剧概况36-38
  • 本章小结38-40
  • 第二章 叶芝戏剧主题流变40-90
  • 第一节 创作分期及概貌40-42
  • 第二节 早期戏剧主题42-51
  • 一 民族主义思想内涵43-45
  • 二 神话传说主题45-48
  • 三 民族主义主题48-51
  • 第三节 中期戏剧主题51-60
  • 一 对神秘主义思想的系统探索51-53
  • 二 神秘思想主题53-57
  • 三 艺术使命主题57-60
  • 第四节 晚期戏剧主题60-78
  • 一 神秘主义思维体系61-62
  • 二 贵族文明主题62-67
  • 三 死亡-复活主题67-78
  • 第五节 主题的矛盾性及其根源78-88
  • 一 主题观点在发展变化中呈现的矛盾性79-84
  • 二 主题观点与社会文化主流趋向的矛盾性84-88
  • 本章小结88-90
  • 第三章 叶芝戏剧的人物90-113
  • 第一节 以库丘林为代表的英雄人物90-96
  • 第二节 以艾玛为代表的理想女性人物96-101
  • 第三节 寓言式的符号化人物101-111
  • 一 象征预言者的符号化人物104-106
  • 二 象征精神世界的符号化人物106-108
  • 三 象征生死转化的符号化人物108-111
  • 本章小结111-113
  • 第四章 叶芝戏剧的结构113-134
  • 第一节 戏剧结构的特点113-125
  • 一 情节极度弱化115-118
  • 二 场面呈片段式118-121
  • 三 时空模糊不清121-125
  • 第二节 结构体式的支撑点:神秘主义思想125-128
  • 第三节 结构体式的思维方式:象征128-131
  • 本章小结131-134
  • 第五章 叶芝戏剧的戏剧性134-158
  • 第一节 戏剧性的界定134-137
  • 第二节 戏剧性的体现137-153
  • 一 抒情本位戏剧性140-146
  • 二 情境本位戏剧性146-153
  • 第三节 戏剧性的审美感受153-156
  • 本章小结156-158
  • 第六章 叶芝戏剧的悲剧精神158-171
  • 第一节 叶芝戏剧的悲剧属性158-160
  • 第二节 叶芝戏剧的悲剧精神160-165
  • 第三节 叶芝戏剧的悲剧精神与神秘世界的象征165-169
  • 本章小结169-171
  • 第七章 叶芝戏剧理论171-186
  • 第一节 民族戏剧理论阶段171-179
  • 一 民族戏剧理论的形成背景172-174
  • 二 叶芝民族戏剧理论的体系性174-179
  • 第二节 摹仿能剧理论阶段179-183
  • 第三节 仪式化戏剧理论阶段183-185
  • 本章小结185-186
  • 第八章 叶芝戏剧的接受史186-215
  • 第一节 叶芝戏剧在欧洲的接受186-195
  • 第二节 叶芝戏剧与日本能剧195-205
  • 一 跨文化戏剧性质的体现196-201
  • 二 对日本能剧指向性审美注意的借鉴201-203
  • 三 作为一种跨文化戏剧的价值所在:“四舞剧”203-205
  • 第三节 叶芝戏剧与中国国剧运动205-213
  • 一 理念上对叶芝民族戏剧思想的借鉴206-209
  • 二 国剧运动的实践及结果209-211
  • 三 国剧运动的启示和对当下文化建设的反思211-213
  • 本章小结213-215
  • 结语215-220
  • 附录220-222
  • 参考文献222-231
  • 致谢231-23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3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倩;;爱尔兰民族身份的寻求——论叶芝剧本《胡里痕的凯瑟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2 陈姝静;孟湘女;;浅析叶芝戏剧《炼狱》中罪的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3 韩黎丽;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剧与我国“国剧运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步凡;;爱尔兰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转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罗朗;;三条道路:论爱尔兰的戏剧复兴运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J];当代文坛;2010年04期

    7 闫瑞娟;臧红宝;;灵魂与自我的对话——叶芝的形而上学思想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傅浩;叶芝的戏剧实验[J];外国文学;1999年03期

    9 陈恕;爱尔兰的戏剧运动[J];外国文学;1986年05期

    10 胡铁生;;美国戏剧文学发生学的内外因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杨茂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欧明俊;胡方磊;;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周莉;;尼采哲学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吴家荣;;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陶震华;试论约翰·济慈审美倾向的“非”唯美性(英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司君;;扭曲的女性自由意识——《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周霄;;一本新意泛起的比较文学教材——试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鲁勋洲;;徽州木雕的文化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安华;;电影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视界[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学广;;形象文本中的“语—图”互文关系——以扬州八怪绘画为例[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5 董丽云;;悠游之丛林——海德格尔与艾柯阐释观比较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娴;侯涛;;设计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感悟园林艺术的空间结构[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迎双;反思图像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丛慧;探析漆艺发展现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5 徐冉;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朴明实;关于纹章对现代标志设计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首献;;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童庆炳;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3 傅浩;;叶芝作品中的基督教元素[J];外国文学;2008年06期

    4 王宁;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5 路日亮;;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人的主体性的提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赵勇;“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刘俐俐;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8 濮波;;再谈戏剧性的当代嬗变和界定困境[J];四川戏剧;2010年02期

    9 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傅浩;早期的叶芝:梦想仙境的人[J];国外文学;1991年03期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对话形式叶芝_《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叶芝戏剧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1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b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