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的数字化转型及创作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0 12:16
  随着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这一思潮不仅是对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批判,也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好契合了这一思潮。对于影像艺术而言,数字技术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耦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形式上的转变,更是一种围绕视觉体验而展开的崭新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乃至整个世界观的变化。影像的数字化不仅在于表面形式的变化,同时它已演变为一种超媒介,连接着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成为我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新方式、新手段,可谓是一次巨大的转型。然而数字化带给影像艺术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诸多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需待进一步探究,尤其是在创作上必然会面临的转型问题。本文以数字化的影像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中出现的表征危机和转向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技术”“形式”“观念”,乃至“社会文化生活”等要素为出发点,对数字化背景下影像艺术的转型及其创作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出相应的创作策略。本文一开始以影像技术和艺术观念发展演进为线索,对影像艺术从传统的胶片形式发展到数码影像的流变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如此,一方面旨在理清影像艺术发展脉络...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影像艺术的数字化转型及创作策略研究


论文基本框架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原理图,成像,影像,人类


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1.1影像的源起——摄影术的发明和发展1.1.1真实再现的极致追求催生了摄影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最早获取影像方式的摄影术,它的发明绝非偶然,是人类长久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发展积淀的必然结果。摄影影像(照片)是通过机器装置所获得的,这类影像后来也被称为机器图像。在它出现之前,人们保留记忆的方式,多半是利用文字或绘画等人工图像的方式来实现,但这些方式因为主观因素太强而难以做到所谓的客观真实。因而尽可能地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更客观地再现事物,依然是人们所追求的梦想。尤其是自文化复兴以来所形成的客观再现观念、透视理论以及实践所积累下来的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催生了摄影术的发明。早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我国古代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和他的弟子很早就对光学现象产生了兴趣,在长期的观察和总结下,提出了被称为“墨经光学八条”的科学原理,其中就包括后来称为摄影基本原理之一的“小孔成像”,并且在《墨经》一书中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确定了小孔成像是与实物相覆的关系。11(图1-1)图1-1《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记录图片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这也是有史以来人类对影像成像原理的最早记载。后来北宋科学家沈括也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对小孔成像原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元代的科学家赵友钦还专门设计了一座房子用来做实验,研究小孔成像。到了明末清初,已有人把小孔成像的原理应用于绘画暗箱。清代的郑复光还著书详细介绍“取景镜”(暗箱)的制作方法和用法。甚至到了近代,科学家邹伯奇按照中国的科学体系独立11来源科学网张天蓉博文:《科学的诞生-2-中国古代科学》原文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7221-1132430.html

影像,暗箱,科学技术,来源


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1就写道:“当激发中世纪心灵的精神世界的理想表现不再符合世俗社会的发展目标时,它们的地位就被可以更精确逼真描绘的绘画和图像所取代。”13在西方科学思想即将来临之际,西方人在无意中发现小孔成像的原理——虽然得到的只是倒像,但却是大自然的准确呈现。为了能够准确地描绘建筑物、地形和其他景象而不至于被人为的因素所改变,造成失真,小孔成像原理很快就被画家运用到了绘画之中,比如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就曾采用小孔成像原理进行作画。这也慢慢形成了一种被称为“Cameraobscura”的作画暗箱装置,主要用于辅助描绘人物、静物、风景,甚至是室内陈设等。“Cameraobscura”后来也被看作是照相机的祖先,同时也是照相机的英文单词“Camera”的来源。实际上,逼真再现的艺术体系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为线性透视系统理论建立和与之匹配的暗箱。因而可以说,正是人们逼真再现的思想和追求,为摄影术的诞生在观念和现实需求上奠定了基矗(图1-2)图1-2绘画暗箱图片来源:http://tech.ifeng.com/到19世纪上半叶,在社会文化生活潜在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积淀之下,能够记录影像的摄影术终于被催生出来。1826年,法国石版印刷工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NicéphoreNièpce)终于在自家的阁楼上,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后,得到了现存最早的可永久性保留下来的影像《格拉斯窗外的景色》,后来这种摄影方法也被称为“日光摄影法”。(图1-3)13原文NaomiRosenblum.Aworldhistoryofphotography[M].AbbevillePress,198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维度的摄影创作:观念与时代转型[J]. 董丽慧.  美术观察. 2018(08)
[2]也谈如何以摄影的形式再造观者的凝视[J]. 周宏斌.  美术研究. 2018(02)
[3]沉浸感界面交互设计评估方法研究[J]. 陶艺文,陈炳发.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7(05)
[4]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变革和发展[J]. 崔梦时.  科技资讯. 2017(28)
[5]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人工智能的类本质[J]. 余乃忠.  学术界. 2017(09)
[6]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是什么[J].   记者观察. 2017(08)
[7]试论数码影像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创作[J]. 庞巍.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4)
[8]编码与解码——当代实验影像艺术语言浅析[J]. 赵萌.  世界美术. 2017(02)
[9]我心即白云 金江波摄影中的异乡与原乡[J]. 蝴蝶效应.  数码摄影. 2016(10)
[10]虚构、审视与反思——有关中国当代摄影与数码技术之关系的思考[J]. 顾铮.  艺术设计研究. 2016(03)

博士论文
[1]数字图像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研究[D]. 李光.北京电影学院 2017
[2]数字时代艺术媒介化研究[D]. 王方.南京艺术学院 2017
[3]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像艺术变迁[D]. 顾璟.南京艺术学院 2017
[4]影像与真实[D]. 连颖.上海师范大学 2016
[5]人机交互等待状态的用户体验研究和设计对策[D]. 胡明辉.北京理工大学 2015
[6]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 丁蕾.南京艺术学院 2013
[7]新媒介视觉语言研究[D]. 赵战.西安美术学院 2012
[8]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D]. 刘立宇.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9]网络表达研究[D]. 王君玲.武汉大学 2009
[10]从影像到拟像[D]. 高字民.陕西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消解与拟像—新媒体的哲学意义思考[D]. 秦后彬.西南大学 2014
[2]影像的策略[D]. 刘佳莉.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18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18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f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