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际偏见:基于关系主义视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8 05:05
  在关系主义者看来,群际偏见是偏见持有者、偏见对象共同建构的结果。为了解偏见持有者如何建构偏见,偏见对象如何建构偏见知觉,以及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借助话语进行偏见意义的建构,本研究采取了实验法、测量法和焦点团体访谈法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群际偏见的社会建构研究:(1)研究方法:采用3×3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对90名大学生进行眼动研究,自变量分别为群体划分和关注信息。群体划分是在认知层面让被试以为自己属于或不属于某个群体,分为内群体、外群体和控制组三个水平;关注信息是要求被试在阅读群体信息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某一类信息,分为积极信息、消极信息和所有信息三个水平。实验所设置的群体是一个被称为“A族人”的虚拟群体,被试在得知自已是否属于该群体之后,阅读表示该群体的性格特征句子,然后按要求再次阅读并记忆积极、消极或所有信息。因变量既包括后测中对“A族人”的偏见水平,也包括阅读句子时用Eyelink 2000型眼动记录仪收集的眼动指标。除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外,还分析了眼动指标与偏见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2)主要研究结果:①群体划分对偏见中的积极态度维度作用显著,内群体比外...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研究缘起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偏见概述
        1.1.1 偏见的概念
        1.1.2 偏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2 基于偏见持有者视角的偏见研究
        1.2.1 偏见的分类
        1.2.2 偏见的测量
        1.2.3 偏见的影响因素
        1.2.4 偏见的认知机制研究
    1.3 基于偏见对象视角的偏见研究
        1.3.1 偏见知觉及相关概念
        1.3.2 偏见知觉的研究方法
        1.3.3 偏见知觉的消极影响
        1.3.4 偏见知觉的积极作用
    1.4 传统的偏见消减研究
        1.4.1 群际接触与偏见的消减
        1.4.2 反偏见教育
        1.4.3 内隐偏见的消减
        1.4.4 偏见的自我调节
    1.5 偏见消减的新视角:对抗偏见研究
        1.5.1 对抗偏见概述
        1.5.2 对抗偏见效果的研究
        1.5.3 对抗偏见行为研究
        1.5.4 两种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1.6 关系主义对群际偏见研究的启示
        1.6.1 关系主义的基本观点
        1.6.2 关系中的自我:偏见不是个体的“责任”
        1.6.3 关系中的群体:群体边界是偏见的根源
        1.6.4 联合行动与偏见、偏见知觉的建构
        1.6.5 关系性对话中的偏见消减
    1.7 问题提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偏见与偏见知觉量表的准备
    3.1 引言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测量工具
        3.3.3 研究程序
        3.3.4 数据分析与统计
    3.4 结果
        3.4.1 预测结果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3.4.4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研究一: 群际偏见的社会建构研究
    4.1 引言
        4.1.1 群体划分与偏见
        4.1.2 认知与偏见
    4.2 实验目的
    4.3 实验假设
    4.4 实验方法
        4.4.1 被试
        4.4.2 实验设计
        4.4.3 实验准备
        4.4.4 实验程序
        4.4.5 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
    4.5 结果
        4.5.1 群体划分有效性的验证
        4.5.2 行为数据结果
        4.5.3 眼动指标结果
        4.5.4 眼动指标与行为数据的关系
    4.6 分析与讨论
        4.6.1 群体划分引发内群体偏爱
        4.6.2 群体划分影响信息加工的方式
        4.6.3 关注消极信息促进偏见产生
        4.6.4 群际偏见的建构机制
    4.7 结论
第五章 研究二: 偏见知觉的社会建构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假设
    5.4 子研究1: 客观偏见与偏见知觉的对应关系
        5.4.1 研究方法
        5.4.2 结果与分析
        5.4.3 讨论
    5.5 子研究2: 心理因素在偏见知觉建构中的作用
        5.5.1 研究方法
        5.5.2 结果与分析
        5.5.3 讨论
    5.6 第五章总讨论
    5.7 结论
第六章 研究三: 关系性对话中的群际偏见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目的
    6.3 研究设计
    6.4 研究准备
        6.4.1 抽样方式与样本描述
        6.4.2 研究者身份反思
        6.4.3 建立研究关系
        6.4.4 进入研究现场
    6.5 资料的收集
        6.5.1 焦点团体访谈的过程
        6.5.2 访谈资料的转录
    6.6 资料分析
        6.6.1 对访谈资料的内容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6.6.2 变革性对话技术的效果分析
    6.7 基于访谈资料的内容分析结果
        6.7.1 类属分析的结果
        6.7.2 主题探索
        6.7.3 扎根理论的建构
    6.8 针对变革性对话效果的分析结果
        6.8.1 自我报告法分析与结果
        6.8.2 社会测量法分析与结果
    6.9 讨论
        6.9.1 个体是关系的集合体
        6.9.2 关系性对话中参与者共同建构偏见的意义
        6.9.3 变革性对话应用于偏见消减中的效果
        6.9.4 变革性对话中争论的价值
    6.10 效度检验与伦理道德
        6.10.1 研究过程中效度风险的规避
        6.10.2 效度检验的具体方法
        6.10.3 伦理道德
    6.11 结论
第七章 总讨论
    7.1 群际偏见因何而来
        7.1.1 有界存在:偏见产生的根源
        7.1.2 关系背景:偏见的直接来源
    7.2 偏见如何获得意义
        7.2.1 联系行动:偏见意义建构的途径
        7.2.2 多重存在:联合行动中的各种声音
    7.3 群际偏见如何得以消减
        7.3.1 个体责任:偏见消减的传统策略
        7.3.2 关系责任:偏见消减的新思路
    7.4 群际偏见要不要/能不能消除
第八章 结论、意义与反思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意义
        8.2.1 理论意义
        8.2.2 现实意义
    8.3 研究反思
        8.3.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乡大学生偏见与偏见知觉量表
附录2: 积极、消极词语评定量表
附录3: 词频评价量表
附录4: 偏见对象评定量表
附录5: 眼动实验前测与后测问卷
附录6: 大学生调查量表(含自尊、社会支持、偏见与偏见知觉)
附录7: 焦点团体访谈知情同意书及邀请函
附录8: 焦点团体访谈话题材料(节选)
附录9: 焦点团体访谈表演剧本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86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86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f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