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与丰子恺儿童观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1 17:14

  本文关键词:周作人与丰子恺儿童观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周作人与丰子恺都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发现儿童,赞美儿童,解放儿童的重要人物。两位大师的儿童观有很大程度的契合之处,以儿童为本位的周作人与一生崇拜儿童的丰子恺,可以说,他们都处于一个阵营——儿童阵营。他们反对“成人本位”,批判将儿童当作成人附属品的思想;他们都主张解放儿童天性,欣赏儿童的童趣与本真;他们也都支持孩童的游戏精神与快乐原则,强调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但二者儿童观在同一阵营内,又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周作人的儿童观是站在“终于研究”的角度,在树立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同时,理性的批判“国民性”对于儿童的忽视,一生都在为儿童的权利和解放而进行理论战斗;而丰子恺的儿童观是艺术家的“审美”的角度,更多的是以艺术家的感性眼光去崇拜儿童,赞美儿童天性里的闪光点,从净心护心的佛学角度,企求保存儿童天性。周作人和丰子恺二人的儿童观,是“研究”与“审美”的不同层次;是“儿童本位”与“儿童崇拜”的分歧;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是“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与“拒绝入世”的分道扬镳。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史料分析,重在通过对周作人和丰子恺的身世经历及思想发展,来寻求二者儿童观的形成轨迹。从而发现,二者拥有相似的童年经历,相似的求学经历,却又走向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向。第二部分主要是文本分析。通过对周作人和丰子恺创作文本的分析和比较,来理清周作人和丰子恺儿童观的内涵,从而得出二者儿童观在内涵上“有何相同,有何不同”。第三部分主要是哲学分析,以求找到“为何相同,为何不同”的答案。弗洛伊德学派的儿童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影响下的周作人,与佛教“心性本净”、“人生本苦”等思想影响下的丰子恺,二者哲学信仰的差异对其儿童观的影响是第三部分的重点。儿童观是儿童文学作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根本支点:也是儿童问题研究者进行研究分析的价值判断支点。而周作人与丰子恺的儿童文艺成就,是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儿童文艺创作的两座高峰。两位大师,为中国“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化进程发出了重要的声音,为中国儿童文学界、儿童教育界发展提供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儿童崇拜的佛学儿童观这两条重要思路,在中国儿童观发展浪潮中,也是两颗熠熠闪耀的明星。所以二者的儿童观研究十分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两位大师的儿童观既有相同的宗旨,却又在一些儿童问题上展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不禁让人思考,其背后所代表的两种儿童观,在内涵上有何联系和分歧,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更科学的展现二位大师儿童观里的内涵和价值。梳理、比较和分析二者儿童观的内涵和成因,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儿童教育等方面凸显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于“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与重构问题,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当今学术界对于二者儿童观的对比研究仍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所以周作人与丰子恺儿童观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本文关键词:周作人与丰子恺儿童观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84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9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