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隐喻的互动运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3:05

  本文关键词:容器隐喻的互动运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容器隐喻是认知隐喻的一种。按照莱可夫和约翰逊的观点,隐喻既是修辞格,又是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范畴,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是人类重要的认知事物的方式。容器隐喻是本体隐喻的范畴,而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以及方位隐喻一起,是概念隐喻这一认知隐喻的重要基本概念的三大认知类型。容器隐喻的产生在于人体本身的容器特质。在人体中的气息、食物、饮料的摄取、消化、代谢构成了循环的生命维持要素,而新陈代谢所发生的地点就是我们的身体。用已知理解未知,用熟悉解释陌生是人类认知的共性。既然实实在在的东西能够存在于人体这个容器之中,那么其他抽象的例如喜怒哀乐之类的概念也可以用人体的容器隐喻来说明其运作。通过对自身以及周围空间关系的观察,我们总结出容器隐喻的特征:1、容器壁成为容器内外关系的临界点;2、容器壁承载一定的压力;3、容器内的物体受到一定的保护;4、容器内的物体存在嵌套关系,或者叫包含递进关系;5、容器影响观察的视野。这些身体体验构成了容器隐喻的互动运作根基。至此,身体的原始的生理体验和可感知的物理空间关系体验慢慢地转化成一种抽象的心理空间隐喻意义。容器隐喻的产生表征是字面上容器的变形所产生的语义冲突,而容器隐喻的映射及合成就是解决这些冲突的途径。本文研究容器隐喻的互动运作,就是要揭示身体体验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在互动中所产生的语义冲突,并运用映射与合成解决这一语义冲突。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由起、隐喻研究主要脉络、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内容架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第三章是本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概念,重点是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容器隐喻、互动、映射、合成、体验哲学等概念。在第四章中,作者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身体体验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共性产生的指导意义及其个性的丰富性。第五章则集中在容器隐喻的语义冲突及如何运用映射与合成解决语义冲突。最后一章涉及的主要是本文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容器隐喻 互动 身体体验 语义冲突 映射 合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6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0-12
  •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12-14
  • 1.2.1 Purposes13-14
  • 1.2.2 Significance14
  • 1.3 Structure of the Study14-16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6-21
  • 2.1 Studies Abroad16-18
  • 2.1.1 Structural Metaphor16
  • 2.1.2 Orientational Metaphor16-17
  • 2.1.3 Ontological Metaphor17-18
  • 2.1.4 Image Schema18
  • 2.2 Studies at Home18-21
  • 2.2.1 Introductory Stage18-19
  • 2.2.2 Development Stage19
  • 2.2.3 Mature Stage19-21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21-34
  • 3.1 Interaction22-23
  • 3.2 Mapping23-26
  • 3.3 Blending26-29
  • 3.4 Container Metaphor29-31
  • 3.5 Embodied Philosophy31-34
  • Chapter 4 Base of Interactive Working of Container Metaphor: BodilyExperience34-44
  • 4.1 Gener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odily Experience on Container Metaphor34-39
  • 4.1.1 Positional Relativity of Object to Container35-36
  • 4.1.2 Continuous Pressure of Object on Wall of Container36
  • 4.1.3 Protective Function of Container to Object36-37
  • 4.1.4 Inclusive Relation of Object to Container37-38
  • 4.1.5 Obstacle of Container on Observation38-39
  • 4.2 Personal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Bodily Experience on Container Metaphor39-44
  • 4.2.1 Subjective Personal Cognition39-40
  • 4.2.2 Objective Background Influence40-44
  • Chapter 5 Interactive Working Methods of Container Metaphor44-63
  • 5.1 Semantic Conflicts44-51
  • 5.1.1 Horizon as Container Metaphor45-46
  • 5.1.2 Event and Activity as Container Metaphor46-47
  • 5.1.3 State as Container Metaphor47-48
  • 5.1.4 Time as Container Metaphor48-49
  • 5.1.5 Idea as Container Metaphor49
  • 5.1.6 Difficulty as Container Metaphor49-50
  • 5.1.7 Social Group and Family as Container Metaphor50-51
  • 5.2 Mapping of Container Metaphor51-58
  • 5.2.1 Cause52-53
  • 5.2.2 Intensity53
  • 5.2.3 Agitation53-55
  • 5.2.4 Control55-58
  • 5.2.4.1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Container55-56
  • 5.2.4.2 Loss of Control56-58
  • 5.3 Blending of Container Metaphor58-63
  • 5.3.1 Visual Blending59
  • 5.3.2 Auditory Blending59-60
  • 5.3.3 Tactile Blending60-61
  • 5.3.4 Kinesthetic Blending61
  • 5.3.5 Comprehensive Blending61-63
  • Chapter 6 Conclusion63-66
  • 6.1 Major Findings63-64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4-66
  • Bibliography66-71
  • AppendixⅠ Abbreviations71-72
  • Acknowledgements72-73
  • 个人简介73-74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生;;谈谈 metaphor 的结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1年06期

2 张杰;朱亚梅;;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in Literature Works and Life[J];快乐阅读;2011年26期

3 潘丽霞;;A study of time-space metaphor[J];青春岁月;2012年16期

4 张积模;;浅析metaphor[J];英语知识;1998年09期

5 钟明国;隐喻与“metaphor”含义的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范铎;;Metaphor Translation: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年01期

7 李凡凡;;On Animal Metaphor[J];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8 贾燕梅;;The Complexity of Metaphor[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5期

9 贺华丽;;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 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10 王晶;;Metaphor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李妙;;隐喻力、创造力与儿童教学(英文)[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安虹;;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rd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毛永波;;隐喻扩展与义项建立[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5 汤漫江;;A Contrastive Study on Information Transferenc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Tale Of Two Cities[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尹丕安;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辛;唐诗中花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颖;汉语“裸X”构式的多重压制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葛欢欢;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康永梅;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中隐喻表达的认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王小芳;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78-2015)中的隐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程静;[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黑丽莉;《丰乳肥臀》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武巧霞;《五号屠场》的隐喻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9 明瑞龙;中国法庭话语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燕飞;《动物园故事》连贯机制的认知诗学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容器隐喻的互动运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8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