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泸州市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与脱钩弹性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3 04:57
  根据泸州市近21年(1996-2016年)空间面板数据,以县(区)为研究单元,利用IPCC清单估算法和参数估算法估算该市农业碳收支状况;利用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方法对该市农业碳排放进行公平性评价;利用脱钩弹性模型分析该市农业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弹性关系。结论如下:(1)泸州市年均农业碳吸收量为172.95×104 t,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农业碳吸收强度为7.85 t/hm2,碳吸收强度呈波动增长态势。农作物碳吸收量以大春粮食作物为主(76.91%),各作物中水稻碳吸收占比最大(55.16%)。农业碳吸收量北部与南部较高,中部较低;碳吸收强度北部高南部低。碳吸收量和碳吸收强度除龙马潭区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区县均呈上升趋势。该市各区县碳吸收量及其强度空间格局差异性显著。该市年均农业碳排放量为136.25×104 t,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年均农业碳排放强度为6.21 t/hm2,整体呈增强态势。农业碳排放以牲畜养殖、农业土壤排放为主(各占49.75%、38.04%),前者碳排放量及占比呈下降趋势、后者...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泸州市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与脱钩弹性关系分析


技术路线图

总值


3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133.1.2泸州市社会经济概况2018年年末常住总人口432.36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218.17万人,城镇化率为50.46%。总体来说,该市人口密度总体呈现出北部多南部少的态势,人口集中分布于北部低中丘陵区。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694.97亿元,人均GDP为39230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90.58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第二产业增加值882.9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第三产业增加值621.42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将《泸州统计年鉴1996-2016年》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结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泸州市近2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变化。如图3.2所示,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平稳增长向持续增长的趋势发展;产业结构由三次产业均衡发展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36.0:34.9:29.1演变为12.0:59.1:28.9(如图3.2)。图3.2泸州市近2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泸州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其中,大春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其次为大豆、高粱、红薯。小春粮食作物以马铃薯、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烟叶、药材为主。其他作物包括蔬菜、瓜果、绿肥等。该市畜牧业以生猪、牛为主导产业,此外还包括羊、马、家禽等主要牲畜。201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1万千瓦,年末全市建成水利工程达35.24万处,有效灌溉面积154.82千公顷。总体来看,泸州市农业发展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作物,农作物,经济作物,粮食作物


4泸州市农业碳收支时空分布特征19收比重呈下降趋势;经济作物与其他类作物碳吸收量持续增长但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③大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类作物碳吸收量2016年较1996年分别增长17.2×104t、9.05×104t、18.43×104t。经济作物增幅最显著,碳吸收量增值为1996年的2倍,其他类作物增长近1.5倍,大春粮食作物增幅分别为65.57%。小春粮食作物碳吸收量由22.35×104t下降到14.54×104t,降幅为34.97%。图4.1泸州市近21年农作物碳吸收类别构成(2)泸州市农作物碳吸收作物构成根据前述泸州市近21年来各种农作物碳吸收量及该市种植业碳吸收量的估算结果,可以计算得出各农作物碳吸收量比重,如图4.2。图4.2泸州市近21年来作物碳吸收结构据图4.2可知,泸州市近21年作物碳吸收结构具有如下特征:①水稻是泸州市近21年来的主要碳吸收农作物,平均碳吸收占比为55.16%。1996-2016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宜宾市近15年农业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J]. 陈林,罗怀良,李政,张梅.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6)
[2]泸州市农业碳收支时空变化及公平性评价[J]. 罗红,罗怀良,李朝艳,熊静芸.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04)
[3]河南省农业生产碳汇的演变趋势及其集聚特征分析[J]. 曹志宏,秦帅,郝晋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9)
[4]基于LMDI的兰州市农业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何炫蕾,陈兴鹏,庞家幸.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07)
[5]技术进步、生产方式转型与中国生猪养殖温室气体减排[J]. 周晶,青平,颜廷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6]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与脱钩效应的国际比较[J]. 王劼,朱朝枝.  统计与决策. 2018(11)
[7]种植业固碳减排潜力和技术对策研究[J]. 白若琦,白朴,吴益伟,朱相成.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2)
[8]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姚成胜,钱双双,李政通,白彩全.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8)
[9]基于LMDI模型的东北地区农业碳排放测度与分解[J]. 李政通,白彩全,肖薇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4)
[10]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增长主导效应与减排退耦效应[J]. 吴贤荣,张俊飚.  农业技术经济. 2017(05)



本文编号:3433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433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4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