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代大学生道德接受要素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8 10:4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思想观念广泛而迅速地进行传播。大学生处于这样的信息包围圈之中,无时无刻不被各种思想观念所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商品经济的深化改革和发展,使得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因而,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接受素质和能力,促使其在多元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中,自觉主动地选择和接受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信息,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成为重要内容。本文在对道德接受概念、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道德接受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对大学生道德接受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大学生道德接受要素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实现大学生道德接受活动的良好开展。本文分七部分,除第一部分绪论和第七部分结论之外,主体内容为五部分,对大学生道德接受要素及其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部分为道德接受要素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道德接受概念、道德接受结构、道德接受机制的分析和研究,阐明道德接受的具体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接下来大学生道德接受要素的分析和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至第六部...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难点和创新点
2 道德接受要素的相关理论
    2.1 道德接受的概念
        2.1.1 接受
        2.1.2 道德接受
    2.2 道德接受的结构
        2.2.1 道德接受的要素分析
        2.2.2 道德接受结构的模式分析
    2.3 道德接受的机制
        2.3.1 道德接受的外部机制
        2.3.2 道德接受的内部机制
3 大学生道德接受主体的分析及优化
    3.1 大学生道德接受主体的内涵
        3.1.1 大学生道德接受主体的心理构成
        3.1.2 大学生道德接受主体的心理特点
    3.2 大学生道德接受主体心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道德需要的动力不足
        3.2.2 道德认知的发展受阻
        3.2.3 道德情感的淡漠倾向
    3.3 大学生道德接受主体的优化
        3.3.1 激发道德需要
        3.3.2 完善道德认知
        3.3.3 培养道德情感
4 大学生道德接受客体的分析及优化
    4.1 道德接受客体的内涵
        4.1.1 道德接受客体的构成
        4.1.2 道德接受客体的特点
    4.2 道德接受客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信源质量参差不齐
        4.2.2 信源内容与主体需求不符
    4.3 道德接受客体的优化
        4.3.1 信源质量确保优良
        4.3.2 信源内容与主体需求相关
5 大学生道德接受媒介的分析及优化
    5.1 道德接受媒介的内涵
        5.1.1 道德接受媒介的构成
        5.1.2 道德接受媒介的特点
    5.2 道德接受媒介的问题分析
        5.2.1 道德接受媒介的运用尚未形成整体合力
        5.2.2 道德接受媒介形式与承载内容的匹配误区
        5.2.3 道德接受媒介选择与主体要求的不相符合
    5.3 道德接受媒介的优化
        5.3.1 积极推动道德接受媒介的整合运用
        5.3.2 实现接受媒介形式与承载内容并重
        5.3.3 主体需要作为媒介选择的重要标准
6 大学生道德接受环境的分析及优化
    6.1 道德接受环境的内涵
        6.1.1 道德接受环境的构成
        6.1.2 道德接受环境的特点
    6.2 道德接受环境的问题分析
        6.2.1 国内外环境变化对道德接受提出的挑战
        6.2.2 学校环境变化对道德接受的挑战
        6.2.3 家庭环境变化对道德接受的挑战
    6.3 道德接受环境的优化
        6.3.1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环境
        6.3.2 创建舒适良好的学校环境
        6.3.3 营造美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13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913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2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