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模拟交传中的认知负荷及其解决方案 ——纪录片《四十不惑》口译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1-11-01 04:35
  交替传译实践作为帮助译员提高口译水平的方式之一,为译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效途径。通过纪录片《四十不惑》交替传译实践,从译前准备阶段、译中交传阶段到译后反思阶段,译者对口译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负荷问题进行了探析,并以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为背景,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指出,口译产出的质量与认知负荷的合理分配及运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旦译员所需的认知负荷总量超出可用认知负荷总量,则会出现如信息漏译、信息误译等多种失误现象。结合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与此次交传口译实践,本文具体分析了口译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具体问题,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即专业知识形成的认知负荷,听辨不清形成的认知负荷,字幕提示信息形成的认知负荷。针对上述口译问题,本文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包括:译前百科知识预测,译前专业名词积累,译前方言理解训练,译中过渡信息填补,译中修正视听信息,以及回避字幕干扰信息。上述口译中的认知负荷问题分析来源于实践。希望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有利于译员在口译实践过程中高质量产出译语,并为同类的交替传译任务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模拟交传的任务简介
    (一)任务简介
    (二)任务过程
第二章 认知负荷理论综述
    2.1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理论综述
        2.1.1 认知负荷模式理论核心
        2.1.2 认知负荷模式阶段分析
    2.2 认知负荷理论与口译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模拟交传中的认知负荷问题
    3.1 专业知识形成的认知负荷
        3.1.1 百科知识繁杂
        3.1.2 生僻名词密集
    3.2 听辨不清形成的认知负荷
        3.2.1 方言听辨不清
        3.2.2 话轮转换频繁
    3.3 字幕提示信息形成的认知负荷
        3.3.1 视听信息不符
        3.3.2 分散听辨精力
第四章 模拟交传中认知负荷问题的解决方案
    4.1 专业知识的认知负荷解决方案
        4.1.1 译前百科知识预测
        4.1.2 译前生僻名词积累
    4.2 听辨不清的认知负荷解决方案
        4.2.1 译前方言理解训练
        4.2.2 话轮过渡信息填补
    4.3 字幕信息的认知负荷解决方案
        4.3.1 译中修正视听信息
        4.3.2 译中回避干扰信息
第五章 《四十不惑》口译实践总结
    5.1 译后问题与反思
    5.2 认知负荷模式对交替传译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评分表
    附录3 原文与译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历史性题材电视纪录片的画面呈现方式[J]. 江海岸.  新闻世界. 2019(04)
[2]从认知负荷模式看茶叶节目同传的简化策略[J]. 唐媛.  福建茶叶. 2018(11)
[3]认知负荷管理模式下数字口译突破法[J]. 吴思思.  英语广场. 2016(12)
[4]吉尔认知负荷模式下浅谈听力与口译[J]. 曹晋芳.  现代交际. 2016(20)
[5]认知负荷模型解析同声传译[J]. 尚张立.  商. 2015(09)
[6]吉尔认知负荷模式下的口译员能力培养[J]. 晁永芳.  科技经济市场. 2014(12)
[7]认知负荷模型对应用型本科口译训练的适用性研究[J]. 聂泳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06)
[8]认知负荷模式关照下的口译笔记[J]. 王晓露.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9]认知负荷理论在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 杨眉.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12)
[10]口译认知加工分析:认知记忆在同声传译实践中的作用——以口译省略现象为例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报告[J]. 张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02)

硕士论文
[1]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看交替传译的失误[D]. 汪晓.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
[2]交替传译中的困难与对策[D]. 罗禹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469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469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f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