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8 13:32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CMA)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的方法对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揭示隐含在话语背后的话语群体的真实态度、意向和情感。本文以美国总统特朗普赢得大选前后的四篇演讲为例,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模型对其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研究表明:特朗普在演讲中大量使用体育类隐喻,更倾向于将国际形势比作是竞赛,而不是战争;在政治话语中,政治家们常常借用隐喻来达到劝说和表达的目的,我们可以借助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展开分析并揭示话语背后真正的政治意图。 

【文章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4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隐喻的投射

模式图,隐喻认知,概念,模式


隐喻的描述主要是揭示隐喻产生的语用和认知因素,识别话语中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概念键(conceptual key)。隐喻本身是一个连贯的认知系统,概念键、概念隐喻、隐喻之间是连贯的。识别概念隐喻能更好地梳理各隐喻之间的关系,而概念键则像是一棵树的根,将隐喻要表达的意义连贯起来。如从概念键“大国博弈”出发,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据其总结出两个概念隐喻:“世界是一盘棋”和“各国都是棋手”。以这两个概念隐喻为切入点,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目的域与源域之间的张力,理解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如图2所示)。隐喻的说明是将隐喻放入社会实践维度进行考虑,揭示隐喻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隐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话语,政治,分析模型,空间


整合空间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从语言形式和表面意义背后挖掘出其所携带的态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背后的幕后认知(张辉、江龙2008:17)。这一点与批评隐喻分析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将Charteris-Black(2004:34-35)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与整合空间理论结合起来研究,揭示政治话语中隐喻的运作模式以及理解机制,并构建出如下模型(图3):首先,在隐喻识别阶段,我们先识别输入空间1(源域)以及输入空间2(目的域)之间是否存在着映射,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隐喻;随后进入隐喻的描述阶段,通过识别源域与目的域的类空间,从而推断出隐喻整合空间的内容。在该阶段,源域、目的域以及类空间都向隐喻的整合空间进行投射,形成完整的隐喻,这是在认知层面对隐喻的描述;在隐喻的说明阶段,由于言外语境的存在,所以同时还存在一个非输入空间,与隐喻的整合空间存在着投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朗普执政与中美关系走向[J]. 吴心伯.  国际问题研究. 2017(02)
[2]“三重视角”下的隐喻分析范式探析[J]. 何中清.  外语教学. 2016(02)
[3]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 张辉,江龙.  外语学刊. 2008(05)
[4]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 纪玉华,陈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本文编号:3502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502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b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