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探究——以教育语篇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7 01:32
  生态话语分析反映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及物性分析为主,但相关分析对小句的生态语义取向分类有待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针对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结合及物模式与作格模式,细化过程类型与参与者角色,并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探讨不同过程的语义生态取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展示该模式的应用,揭示教育语篇中蕴含的生态观,并为教学实践中的生态教育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探究——以教育语篇为例


范围、施事和语气系统(Halliday&Matthiessen,2004:297)

过程图,参与者,角色,类型


如图2所示,对文本中小句在及物模式下划分过程类型后,可以进一步进行作格分析。就物质过程的动作者而言,可以分别表征为(1)中动句的动作者/中介;和(2)作格句的动作者/施事。前者为小句唯一参与者,表明动作自发进行;后者可对其动作目标施加影响,表明其强势地位。就物质过程的目标而言,也进一步细化为(1)主动语态中作补语的目标/中介;(2)被动语态中作主语的目标/中介(有施事);和(3)被动语态中作主语的目标/中介(无施事)。不同的语言结构为施事的选择性呈现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这三种形式之间的选择背后隐含着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策略的动机。比如,在表征人类破坏环境的小句中,人类作为施事是责任主体,但是如果环境作为被动语态中的目标/中介(无施事),那么责任主体人类便被作者有意无意地隐藏,不利于揭示环境问题的根源并激发读者对环保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将及物模式和作格模式结合,细化参与者角色,便于挖掘文本传达的自然形象以及其中的语言策略。4.2生态哲学观指导下的小句过程生态取向分类

话语,分析框架,施事,语言


将自然表征为工具和牺牲品削弱了自然的能动性,磨灭其自身的存在价值。这种语言使用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但是语言并非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而是借助语言策略选择性地构建现实。比如在表征人类利用和破坏自然时,施事作为责任主体是事件的重要构成要素,却时常不能在语言中清晰具体地呈现。一个常用的隐藏施事的语言策略是被动语气。(三)在被动小句中,自然参与者做目标/中介(无施事),原本做主语的施事被降级为状语甚至省略,隐匿了引发自然破坏事件的外部原因,隐藏责任主体,不利于提高读者的生态意识,生态取向上倾向于生态破坏型。例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J]. 苗兴伟,雷蕾.  山东外语教学. 2019(01)
[2]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之生态哲学观建构[J]. 何伟,魏榕.  外语学刊. 2018(06)
[3]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J]. 何伟,魏榕.  当代修辞学. 2018(05)
[4]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J]. 何伟,魏榕.  国外社会科学. 2018(04)
[5]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J]. 黄国文.  中国外语. 2018(04)
[6]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J]. 张瑞杰,何伟.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02)
[7]生态话语分类的不确定性[J]. 黄国文,陈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01)
[8]“人类世”概念与生态语言学研究[J]. 黄国文,肖家燕.  外语研究. 2017(05)
[9]论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的假定和原则[J]. 黄国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06)
[10]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 何伟,张瑞杰.  中国外语. 2017(05)



本文编号:3611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611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c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